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09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16年09月04日

直笔著信史 彰善引风气

—— 读《大豫镇志》有感

阅读量:3581    本文字数:4405

□ 虞建宣

大豫东凌渔港

大豫天主教堂

大豫镇近两届党委、政府和修志同仁深惟重虑、赓续传统,肩负起域内历史上第一部“政书”“官书”《大豫镇志》(以下称“大志”)的“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录”这一神圣而崇高的历史使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方志工作者,我荣耀地成为大豫历史上第一部镇志的编审者,志书出炉后又有幸地成为第一位阅读者,首发式后又一次荣幸地成为第一位评述者,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赞叹和感慨之余,缀辞此文,刍荛之见,以求正于方家同仁。

兼容并包  师古拓新

“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大豫镇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班子组建伊始,就设定了“编佳志、出精品”这一“百代之信史,一方之宝鉴”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是建立在编者对“志”的正确认识、深刻理解、勇于实践的基础之上。

诸体并用,推陈出新。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先拿来,然后慢慢地消化。“大志”是不是符合二轮修志最新要求和标准,你就会择善而从,懂得如何扬弃。但一定要以“师古”为前提,不师古就没资格谈“不泥古”,你从来就没有把古人、别人的东西学到手,却大谈不泥古是极端错误的。而“创新”不是逐新趣异,更不是笃新怠旧,是一种新益求新、继往开来、敢闯敢试、挟山超海的史识和魄力。这些“大志”编纂人员都做到了,即体例符合“体裁、结构、章法”三要素;“篇目”包含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五大类;“体裁”继承在“述、记、志、传、图、表、录老‘七宝体’”的基础上增加“索引”为“新八宝体”;“结构”谨记“事以类聚,类为一志;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16字诀;“章法”信守“重在记述,叙而不论,寓褒贬于事实”三句话。

“大志”注重运用具有大豫元素、大豫符号等象征着大豫“身份证”和“名片”的海洋文化、沙地文化特色,通过“一级类目”的“自然环境、渔业、盐业与垦牧、风土人情、古迹丰碑、大豫地名”,以及二级类目的“人口变迁、计划生育、长寿乡镇、姓氏溯源、乡村建设、耕作制度、改良土壤、果园、蔬菜、围垦、民居演变、建筑文化、将军之乡、民间文化、宗教、沙地风情、军政人物、盐垦功臣”等,彰显大豫地情和人文特色,形成主体类目、品牌栏目、亮点条目,构成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如东‘少数民族’志”。

采编并驱  提升质效

按照地方志思想性、权威性、科学性、学术性、时间性的要求,“大志”编纂班子延续修志传统,创新采编方法,在推行“采编并举”工作法的基础上,坚持“采编合一”原则,即从主编“总裁专主”,到每位编辑“一岗双责”,使“大志”无论从入志资料,还是编纂体例,抑或方法手段,直至成书时间,都达到了二轮修志对志书的要求。

采编合一,唯有资料为上。 “大志”作为科学文献,它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它所占有的资料的翔实、系统和准确之上,要对所掌握的资料加以科学的处理和组织,使之能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大豫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合乎客观规律表现事物的发展过程。正由于他们高度重视做好资料工作,在资料完备的基础上编纂出这部历史巨著。

采编合一,考验驭志能力。要将征集资料与志稿编写融为一炉、集于一身,就必须在具备史识与史德的先决条件下,还必须是位通才,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才。因为,志书的征编过程,可以说是资料的收集、整理、考订和编纂成书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他们必须参与志书篇目的拟定、调整、补充至最后确定,以及独当一面地收集资料、编写志稿,最后由主编对志稿统稿总纂后,进入严格的审验程序。这些基本要素,编纂班子都一一具备,他们当中有从教师到乡镇文化、宣传工作,再到多年乡镇党委、政府办公室主任等要职,有一生从事教育事业一线教学到行政管理工作,有数十年从事农村技术指导和管理经验,事业心、责任感极强的老领导、老同志。这些都从“大志”出版发行后如潮好评中一一得到印证。

采编合一,方能成就佳志。要充分发挥志书 “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就在于编者将自己分工的编章部类统筹谋划后,设计出从资料采集到志稿编写的一整套方案,并细化为资料采集和志稿编写提纲,才知道按照“大志”志体要求需要采集什么资料,并随着资料采集工作广度和深度的拓展,进一步丰富志稿的编写内容。纵观这部风风火火3年成就的“大志”、洋洋洒洒168万字“巨制”,足以看出“大志”引领了二轮乡镇志编修的风骚。

辑考并举  熔铸古今

志书的资料性、全面性、真实性、著述性、地方性、百科性、可读性决定了志书的生命力。志书的资料来源广、种类多、数量大、时间长。因此,一事异载、一题几说、真伪相间、正误互见等问题在所难免。这就必须对资料进行严格的核实、甄别、考证、校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只有经过认真严格按照志书的要求收集和考订资料,才能使一方之志成为“经世致用”的经典之作。这方面“大志”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将辑考贯穿征编工作全过程。“大志”最大的“亮点”就是“沙地文化”与“本场文化”有机融合,形成独特的 “大豫文化”。但这也是编纂者的最大的“难点”。大豫盐垦公司成立后,海门、启东“沙地人”成为这块土地上的第一批拓荒者,之后陆续融入“本场人”。如何采集和考证到“两大文化”的融合过程,成为编纂班子的首要问题,而辑考便是重中之重,并将其贯穿于征编工作的始终。为此,他们在取得《启东县志》《海门县志》《崇明县志》的基础上,采取“内外考证法”,数十趟往返于3市(区)之间,3年内共查阅了数百种与大豫镇有关的正史与野史资料,走访了大批老党员、老干部、知情人,获得数百万字的“口碑资料”,考证了数百计的历史史实,极大地丰富了“大志”特色篇章。

通过辑考拓展资料的深广度。从大豫短短的百年沧桑,到洋洋大观的“大志”,再到绚丽多彩的大豫历史,不难看出镇志编纂班子在一无前志史乘可用,二无刊刻野史可考,三无溯源碑石资料可鉴,又因成陆时间短而档案资料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辑考的工作量比起县内其他历史文化古镇,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民国29年10月,新四军东进后,建立了在中共领导下抗日民主政权,原国民党基层组织陷于瘫痪,但编者为还原历史,在“党派社团”篇中设中国国民党一章,但可查资料几乎为零。为此,展开了3个多月拉网式的排查和地毯式搜索,最终在“南坎攻坚战”的战例中发现突破口,顺藤摸瓜,查实境内南坎镇历史上曾设国民党如皋县第二区第六分部的来龙去脉。

辑考可以绳愆纠谬还原历史。为使入志资料翔实可靠,科学地反映大豫的历史和现状及其发展规律。编纂班子对入志资料坚持了“虽善无征、无征不信”原则。通览“大志”,从中可窥其字里行间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这根红线,即不描写、不修饰、不隐恶、不讳过、不溢美,不唯上、只唯实。如在辑考“科学技术”篇资料时,主编面对一大堆与科技挨不上边的资料,有的甚至是不实资料,果断作出推翻重来的决定,重新挑选具有较强专业水准的征编人员,一事一证做实资料,一桩一件核准资料。在确保资料真实性的基础上,实现了志文记述的科学性,如实地反映了一镇科技事业的兴衰始末,

述记并重  建构经纬

“大志”突破了绝大部分乡镇志“重记述、轻著述”的通病,在增强志书著述性上做足、做成、做优了“功课”,即不仅做到了志首有13000字的“总述”,而且所有篇下均有“无题概述”,部分章下、节下也有“无题序”,字数最多1500字,最少也有500多字,不仅大大增强了志书的思想性、科学性、整体性、综合性、学术性,而且增强了志书的深度记述,给人以直接启迪,帮助读志、用志者理解历史发展的动因和走向,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让历史变得可以理解。

正确处理“述”与“记”的关系。“大志”在处理好“记”(志)时,做到了:以事实本身的记述来体现它的评价,揭示事物本身发展变化规律;通过对事实的排列、资料的选择,对事物的判断下结论,即寓褒贬于资料之中。完全符合2008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坚持‘述而不论’的原则,寓观点于记述之中。”“大志”在处理“述”时,解决了:使读者在志书中看到的只是“是什么”,而并不知道“为什么”。其突出的优点是:大是大非问题予以“述”,揭示规律而少褒贬得失;高层次的体裁以“述”为主,地情资料以“记”为辅;确保“记”的基础地位,“述”的文字占较少分量;“述”的程度仅为就事论事,并未展开论证,真正做到了秉笔直书。

多元并存  和合共荣

大豫人杰地灵、英姿勃发,虽成陆仅百年,但人文底蕴丰厚,“沙地”吴越文化与“本场”江淮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产生了丰富多彩、独具个性的“大豫文化”。“大志”编纂者识时达变、与时俱进,深入抢救和挖掘具有原生态的“大豫文化”,并浓墨重彩地加以展示。全志38个部类(包括篇、大事记、专记、附录),就有14个“人文”部类;正文1312个页面,就有569个“人文”页面,占百分之四十三点三六强。符合志书“自古方志半人文”的传统,以及当下二轮修志“人文”强势回归的浪潮。

多元文化塑就特色之乡。大豫人文荟萃、物产丰饶,这块百年热土日新月异、沧海桑田。对此,“大志”编纂者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了慨当以慷的记述,如:20世纪初就成为张謇倡导“实业救国”的著名棉区,并为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如东3夺“皮棉百万担”勇挑了重担,成为“棉花之乡”;民国5年,张謇创办“大豫盐垦公司”主营食盐,并将如东古老的盐业延续到21世纪初,成为南通乃至淮北的著名盐场之一,被誉为“盐业之乡”;大豫人在革命战争时期锤炼出来的“虎胆丹心”“群威群胆”,锻造出由4位少将1位中将组成的“将军之乡”;2012年,大豫100岁以上的长寿之星就有15人,大大超过联合国长寿之乡标准,进入“长寿之乡”行列;大豫以“顺通”为龙头的建筑大军振“如东铁军”之雄风,先后斩获“白玉兰”“扬子杯”奖51项,其中“鲁班”奖6项,成为名副其实的“建筑之乡”。

多元文化生成大豫风情。大豫在如东民国初移民潮中诞生,五方杂处的先民们同劳动、共生活,各地方言俚语、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交相辉映,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大豫风情,成为“大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也是这部志书成功之处、魅力所在。特别是方言俗语,成为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汉语,特别是一些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已消失的古汉语和古音得已保存,堪称研究古吴汉语的“活化石”。

多元文化推陈出新文化。“大志”在编写人文部类时,本着保护和弘扬“沙地文化”“新大豫文化”的宗旨,将大量原生态文化和出新文化的经典部分收入志中,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别具一格、丰富多彩的大豫人的文化品位。有如东北二人转式的“桥段”,有善意揶揄的顺口溜,有从经典故事中提炼出来的“劝世文”,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乡镇有剧团,村村有文艺宣传队(如毛竹桥村文艺演出队),队队有曲艺爱好者,家家锅台有灶画,夜夜乐声悠扬的局面。在这片孕育专业文化人才的沃土上,涌现出了一批知名作家、艺术家和演员、运动健将。乐观向上的文化、淳朴的民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大豫人健康的审美情绪,爱党爱国、爱家乡、建设家乡的高尚情操。这就是“大志”所应发挥的“经世致用”的作用。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