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师2:复活》:一个德国导演的好莱坞尝试
《机械师2:复活》是德国导演丹尼斯·甘塞尔首次试水好莱坞。从目前中国上映情况上来看,三天时间票房破亿,相对同日上映的《侠探杰克:永不回头》而言,这显然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导演丹尼斯·甘塞尔在2008年拍摄的电影《浪潮》曾在德国引起了很大反响。继《浪潮》之后,丹尼斯·甘塞尔立足德国本土以两年一部的速度推出了电影《我们是夜晚》和《第四种权力》,参照《浪潮》这一巅峰之作给他带来的一系列荣誉,这两部电影都黯然失色,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不知是否因为这两部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电影带来的失落,丹尼斯·甘塞尔一步迈进了好莱坞的大门。接手了好莱坞电影《机械师》续集的拍摄,第一部电影的口碑和明星制的保障为还未开拍的续集上了双重保险。
《机械师2:复活》延续了上一部电影的叙事模式,讲述了由杰森·斯坦森饰演的主角亚瑟完成各项杀手任务的故事。《机械师》第一部把友情作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动力,叙事的基点建立在亚瑟和导师几十年亦师亦友的感情之上。在《机械师2:复活》中,导演避开了这一条情感线索,用爱情替代了友情。虽然如此设置未尝不可,但是在对爱情的铺垫的功力上却稍显不足:女主角作为反派的人质被迫来吸引亚瑟,在一开始就被亚瑟识破。但是亚瑟还是“顺从”了对方设置的圈套,按照敌人的意愿一步步采取行动,这似乎不太符合他以往杀人如麻冷血无情的性格。在两人还没有相处太长时间之后,就被反派的一句:“他(亚瑟)会为你做任何事情”所“打断”,一个个被恶人挟持而需要完成的任务就这样匆忙展开。
电影中三个任务的执行都困难重重,专业的谋杀计划成为了观影最大的看点,导演很有诚意地做足了好莱坞商业片的功夫。第一个任务是要杀死监狱里的一个犯罪头目,这个监狱设置在一个四面环海的小岛上,怎么进入监狱并伪造这个人的意外死亡是摆在眼前的最大困难。亚瑟找到了社会上正在通缉着的罪犯的照片,选择了其中一位和自己相似且脸上有纹身的人,乔装打扮成他的样子混入监狱。同时,将处理后的火药和引爆装置放在了香烟和口香糖中,以便在警察检查入狱时蒙混过关。
导演在拍摄打斗等很多场景中,得心应手地运用大量手持镜头,甚至对打斗之前的环境交代也提前以这种拍摄方式作情绪铺垫,以此来制造不稳定和紧张感。亚瑟进入监狱后,摄影机变成了监狱里的一员,代替杀手亚瑟来观看这一混乱的场景。影片利用大特写、高反差照明和快速剪辑呈现了犯罪头目垂死挣扎的一幕,最终完成任务的亚瑟顺利逃脱。这种一气呵成的紧张叙事节奏在接下来的两项计划完成中同样得到了延续。
影片中杀手亚瑟炸裂百层高大楼建造出来的悬空游泳池,如同电影《云中行走》一样,给观众带来了强大的视觉感官刺激。亚瑟在垂直地面几百米高的悬空游泳池底部,靠手中的吸盘悬挂身体,安装摧毁装置。镜头跟着亚瑟摆动的身体流畅地滑动,观众的心也跟着一起摇摇欲坠。被杀目标被卷入水中漩涡,从百层高楼上坠落,拍摄全程不断挑战着观众的感官。
好莱坞想要实现对全球文化产业进行统治的想法由来已久,它所形成的强大的资本工业体系相继完成了行业内的垂直整合与跨行业的横向扩展兼并整合,试图通过主题乐园、版权、电视、录像、卫星、音乐、文字出版等各个方面谋取利益。欧洲曾出台“欧影计划”来抵制好莱坞的入侵,鼓励本土电影发展。德国在商业战略鼓励本国积极抵抗好莱坞的入侵,并试图在高额投资、明星制和叙事内容上努力赶超好莱坞。60年代到90年代纳粹时代的回忆曾是德国电影关注的主题,但是随着回忆的逐渐消退,本土性的德国电影似乎在好莱坞的冲击之下更加飘摇动荡。
回看德国与好莱坞的权益争夺史,丹尼斯·甘塞尔导演的一系列作品竟可以成为一个时代微妙的缩影。在整个欧洲与好莱坞抗衡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电影制作者被好莱坞同化,放弃了自身最有力的本土优势。就像丹尼斯·甘塞尔一样,高举着新电影《机械师2:复活》,把《浪潮》抛到了身后,向整个好莱坞作出了妥协。
在文章《好莱坞阴影下的欧洲电影》中,麦克·怀纳(Mike Wayne)说:“我们评判影片的影响力,要看它是如何将它的思想、人物形象和价值观念渗透到更广泛的群体意识当中去的,以及它为未来提供了多少乌托邦式的梦想,事实的确证明,人类正是藉此而进步的。”《浪潮》当年带来的辉煌不再,被给予厚望的丹尼斯·甘塞尔没能再给民众带来第二部被誉为德国“神作”的电影,他投身好莱坞不免让人感到惋惜。当导演本身作为文化历史积淀中的一部分,以作为群体中思考者的身份去表达一种集体观念的价值观时,在他身上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气息。若游离于背景之外,正如《机械师2:复活》这部作品一样,它至少证明了这也许并不是未来德国电影发展之路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