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 蛰
□ 孙同林
雨水走,惊蛰到。
陶渊明可能是最早写到惊蛰的诗人,潜心于田园生活的他,对自然界的节气有着敏锐的觉察,他在《拟古》中写道:“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在陶渊明笔下,春雷乍起,万物复苏,草木秉天地之生气蓬勃舒展。陶老夫子过着隐居生活,人们一再劝他出仕,他坚辞不出。渐渐地,他离开了人们的视线,友人也开始疏远他,这时,只有燕子不嫌弃他,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这个贫士,春来了,准时回到它们的旧居。
惊蛰过后,蛰虫苏醒,草木萌发,原野上一派欣欣向荣。草木亦有情,因季而发,何况我们人呢?陆游写惊蛰的诗《春晴泛舟》:“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他说,年轻人不要嘲笑老迈的人,春雷一响,整个宇宙都是新气象,人自然也该有新的气象,老年人也会有勃勃生机。
惊蛰,唤醒生命,也振奋精神。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自惊蛰始,人们走向大自然,走过烂漫的花丛,走过淙淙的溪水。大地上,桃花红了,梨花白了,油菜花黄了,放眼望去,漫山遍野,春风送来阵阵花香。所以,自古有将“惊蛰”说成是个有声又有色的节气。
描写惊蛰的诗篇以耕作者居多,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这样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大意是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了,他们整日的忙碌,劳役没有个完,却家无隔夜粮。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诗中透露出诗人的忧民思想。惊蛰到了,农人的春耕就开始了。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小麦开始拔节,油菜开始现蕾,这时,农作物对水、肥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防涝,因此,又有农谚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等等。农人们在土地上挥舞起勤快的锄头;诗人们则走进原野,面对无限春光,挥毫书写时代的清新篇章。
惊蛰之期,春寒料峭中,三月乱穿衣,薄衫棉袄齐出,也是常事。这时节雨水渐多,下雨的时候,雨气空朦而迷幻,空气中有了一股清香,细嗅,竟发出草木收割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味,这种腥,也许是蚯蚓游移后的气味,也许是各种植物苏醒的气息,也许是地上地下许许多多的生命带来的,这种味道,是惊蛰这个节气所特有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事实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惊而出走”的真正原因是天气开始变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