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7年06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文史收藏
2017年06月04日

政声人去后 民心自有衡

——“佛子”知县范仕义

阅读量:5208    本文字数:5499

□ 吴剑坤

范仕义(1785—1865),字质为,号廉泉,云南保山人,清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在浙江、江苏历任孝丰、宝山、仪征、如皋、常熟知县,后任江宁同知、署通州直隶州知州,官至五品。

范公仕宦江南多地,但时间最长的当数如皋县。道光年间,范公五任如皋知县,历时十四年,是如皋县历史上任届最多、累计任期最长的县官。范公在地方上多有建树,如主持修《如皋县续志》,兴儒学,立安定碑,修县衙、慈善堂,募修城墙,挑龙游河,浚护城河,建宏济闸,捕蝗收腩,重农桑等等。范公体恤民情,民众受其恩泽颇多。《民国如皋县志》载:“范公精射(注一),工奕,尤善擘窠(注二),书有欧、苏(注三)之遗风焉。为人宽平仁恕,与民不扰,民德之,呼为‘佛子’。”当他再复任如皋知县时,皋民为这位父母官撰了一付对联:“士民皆慰望,父母喜来归”颂之。

因范公主持修复如皋城墙有功,道光十六年七月十二日(1836年8月23日)两江总督陶澍会同江苏巡抚林则徐特向道光皇帝上呈《为如皋捐修城垣工程出力官绅请奖折》,奏疏称:“据江宁布政使杨簧详请具奏前来,臣等复查,该县范仕义首先捐廉(注四),并督绅董妥为劝捐,共得工料银一万二千八百两,先后修理完竣,俾资保障,实属出力。合无仰恳圣恩,准予分别奖叙,以示鼓励。”(《林则徐全集》 第二册 奏折卷,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

范公居官30余年,先忧后乐,重农桑,兴文教,洁己爱民,政绩显著。所任之处,俱政声斐然。道光六年(1826)署任宝山县知县事,“初至,即以兴起斯文为己任,既念宝山百余年来未有书院,首捐廉俸。训导章谦存、主簿周恭寿交赞之。创建学海书院于庙学东偏,按月课(注五)上,所识拔多寒畯(注六)”(清光绪八年《宝山县志》)。宝山学海书院被列为当今《上海市志 大事记》103件大事之一。清同治《江宁府志》载:“范仕义,号廉泉,保山人。道光中知江宁县。听断明决,廉政有声;咨访利病,勤求民隐……尝欲修县志,未果。其治如皋疏水利,人尤怀之。”在如东的一些家谱中,还载有族人参加县学考试时,范公的命题和答卷后的评语多则。

范公十分重视慈善公益事业。掘港同仁堂为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里人王有芳、杨彩田创立。主要善事为施棺、施药、放赈。后因为经费缺乏,而难以为继。安徽桐城人姚城(字侣梅)于道光十年(1830)到掘港出任主簿。他在《同仁堂碑记》中说:“皋东北枕大海,其土地斥卤,其民性诚朴,敦宗睦族,里中有善举,争趍(注七)赴之恐后,其俗然也,故称易治。庚寅(注八)之秋,余始承乏(注九)兹土,既来之期年(注十),乐其政之简,而忘余之陋也。暇则从士大夫问治之所急”,得知同仁堂经费入不敷出,因此发动各界人士捐资,“家喻而户晓,旬日之间,踊跃乐施……”为使同仁堂取得合法身份,姚侣梅呈文范公,要求如同皋城继善堂那样获得批准。范公阅后特地写了一篇《同仁堂叙》:“自来王道必本于人情。准乎人情之宜,即合乎天理之正。……皋邑之东,惟掘港为巨镇。旧有同仁堂为荒年赈饥而设,其后则踵行善举。施药饵以起沉疴,置槥(注十一)木以免藁葬,开义冢以归无主,造水龙以备不虞,兼之养老,则老有所终,育幼则幼有所遂。噫嘻!凡此皆仁人君子之所为,其用心亦良厚矣。惜经费不敷,司事者难以筹办,不几有中废之虞乎!时皖桐侣梅姚君分防于此,与都人士持兴复之议……群乐相从,捐输者争先恐后,使将废之局焕然而新……因商于余曰:邑内近有继善堂之举,已奉文允准。掘港僻于一隅,其一切章程可仿而行之,不亦善乎?余曰:是诚事之不可缓者。邑之近者可行,邑之远者亦无不可行。四境之内,不乏乐善好施之家。若南乡、西乡、北乡亦仿而行之,则救灾弭(注十二)患、哀死问疾、养老慈幼、矜(注十三)孤恤寡无不可推此而就理也……”。从这篇叙文中可以看到范公不仅关心掘港同仁堂,而且希望在如皋各地推而广之。对于热心慈善公益事业者,范公大力褒扬。岔南人汤澍(shù)热心公益,曾捐田办学,范公书写“名行高洁”匾额褒之。道光十四年(1834)发生大饥荒,岔河人许殿魁仗义疏财,范公赠以“惠及桑梓”匾额。

范公工书,尤善写大字,掘港国清寺中门堂上方镶有“国清古刹”四字的寺名石额,即为其于道光十年(1830)所书,其书气秀色润,意和笔调。栟茶康氏宗祠“仰承先训”的匾额亦出自范公手笔。范公离任如皋知县后,曾一度寓居友人王俊的马塘晚香园(注十四)。范公在《卸事移居晚香园》诗“搦管临池(注十五)聊作达”一句后有夹注:“求书者甚众”,可见其书法受欢迎的程度。清光绪《宝山县志》亦说他:“喜作字,公退,据案疾书,求者无不应。”如今,如东民间仍然存有范公的墨宝,也就不足为怪了。

范公为文淳雅,善撰对联。在南京著名的莫愁湖的对联:“国士难逢,一代云龙留胜迹;美人已去,千秋海燕识芳名”、胜棋楼联:“烟雨湖山六朝梦;英雄儿女一枰棋”和六宜亭联:“黄叶一枰和月冷,绿荫双桨载春多”,均出自范公之手,为游人所赞赏。

范公尤长于诗,清丽间远,有唐人之风。清道光十九年 (1839)冬,在离任后准备赴京觐见(注十六)道光皇帝的等待期间(范公曾经奉诏三次觐见道光皇帝。),范公寓于马塘晚香园,将中进士以来二十多年的诗作进行整理,第二年带到京城,请云南同乡、工部主事戴絅孙进士为其精选出数百首,归来后由幕友陈溶编成四卷,结集为《廉泉诗钞》。陈溶的《廉泉诗钞》跋:“己亥孟冬,廉泉刺史将有入觐之役。卸事,居皋东之晚香园……乃辑其生平大著……”即述该事。道光二十年(1840)正月,范公在晚香园为马塘《东院王氏重修家谱》作序。

现在整理《廉泉诗钞》者是作者的五世孙范国富和六世孙范康捷。据整理者介绍,《廉泉诗钞》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出版于江苏南京。昆明诗人许印芳收集廉泉诗作180余首,编入《滇诗重光集》。民国元年,于晦若(式枚)以原印本赠云南腾冲革命先驱李根源先生。李后来得到《廉泉诗钞》全本,收入他所主持编辑的《永昌府文征》。民国三十年再版发行。数年前,承范国富先生惠寄笔者一册《廉泉诗钞》。

丰利汪为霖的遗稿由其养子汪承镛搜集整理编刻而成《小山泉阁诗存》。范公于道光十七年(1837)主修的《如皋县续志·卷七·列传人物》里将汪为霖列入时提起该著作。汪承镛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将其重刊。道光二十五年(1845)寄给范公,并请范公为之作序。范公在这年十月作的序中说:汪为霖之诗“刊深华而标新颖、揉理趣而诣高明,晚年之化尤更之可传。”嗣后,汪承镛又将《小山泉阁诗存》进行了补刻。

道光二十一年(1841) ,范公第五次到如皋出任知县。在任上追慕兰亭韵事,补楔(注十七)于江左才子冒襄的别墅——水绘园。他请当时南北驰名的画家汤贻汾作《水绘园补禊图》,遍征题诗者四十二人,一时传为佳话。范公离开如皋时,没有带走此图卷,将之交予如皋张锡九,张之后人曾请张謇、沙元炳等题识。对此雅事,沙元炳评范公:“刺史以进士五莅如皋,在官几十年,时岁丰人和,政尚清简,温温无所试,独好与邑中荐绅长者游。登高选胜,更倡迭酬,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沙元炳题范仕义《水绘园补禊图》)。

《廉泉诗钞》中收有范公在皋东视察期间的作品十多首,我们从这些诗作中不仅可以领略当年皋东的风土人情、欣赏其文采,还可以了解其人品格调。

从《孙家窑》中的“户习陶瓿(注十八)业”我们可以了解近两百年前孙家窑砖瓦业的繁荣。从《栟茶道中》的“海云遮屋角,沙鸟上林梢。生计鱼盐足,安居乐远郊。”可知栟茶物产丰富,民众安居乐业。如东历史上农村有利用风车取水灌溉的传统,至今河口、新林等地还有叫“风车头”的地名。可是很少见诸于文字记载。范仕义的《风车》诗为我们还原了风车取水灌溉的场景,他在诗歌开头的小引中说“皋邑取水灌田于河岸,立四柱,中设一柱为枢,上下有轮,列八帆于旁,以布为之,随风运转,各就其势,引水而上,诚巧制也。”作者将坐船途中观察到风车的情景描述如下:

古有圣知人,制作巧灵奇。

宫室易巢居,耒耜勤民时。

流传既已久,取法递相师。

拙者之所用,无非巧者为。

吴陵广田亩,灌溉必先施。

后来遗斯制,因地得其宜。

是名曰风车,高架水之湄。

下轮引水入,上轮任风吹。

风随轮自转,八面互推移。

活水汨汨来,禾苗满东菑(注十九)。

似触天机动,毋劳人力疲。

我来停舟望,帆影飞横陂。

今年幸不劳,喜作丰年词。(去秋大水)

由此我们不仅可以知道当年风车的设置、运作,从中也感受到作者关注农业生产的情怀。从范公在诗《舟至马塘值雨》中写有:“入秋天少霁(注二十),近海地多风。何事关心甚,相期乐岁丰。”和在诗的尾注中说:“时秋雨太多,恐伤禾稼。”以及在诗《一冬都酿雪》(丁酉正月初二因公至岔河,舟中遇雪)的“膏流土脉肥”“预卜农祥喜”等诗句中,我们同样有此感受。

范公勤于政务,到皋东往往行程匆匆。他曾经数次因公到掘港,都未能得闲到当地名胜碧霞山一游,直到第五次出任如皋知县时,终于在公余之暇了却心愿。他在掘港场主簿姚城(字侣梅)、掘港场大使单懋图(字阆亭)陪同下游兴甚浓,写下题为《频年作吏依沧洲(注二十一)》的长诗,有“九月十三日同单阆亭、姚侣梅登掘港土山碧霞寺远眺。”的小引和“余数年来往,未登此山。”的夹注。诗歌的最后写道:

同来揽胜惬心赏,盘桓竟日忘淹留(注二十二)。

忘淹留,乐唱酬。

水天上下涵一色,海风飒爽鸣飕飕。

倒吸金尊散百忧,浮云富贵何所求?

的确,范公对于浮云富贵无所求。他崇尚做官清正廉明,做官多年,身无长物。这在他寓居马塘晚香园的大年夜所作《寓园除夕》:

浪迹无由定,萧然到岁除。

退闲人事厚,养拙世情疏。

丙夜(注二十三)频烧烛,辛盘(注二十四)好荐蔬。

家人团聚处,饮酒独先余。

在“养拙世情疏”一句后的夹注:“邑人知余贫,多以薪米相馈者。”中可见其清贫得需要友人馈赠柴米。清光绪《宝山县志》“卷七 职官”载 :“范仕义……寻以老病乞休,宦橐(tuo )萧然。时论贤之。”中“宦橐萧然”之“橐”,乃一种口袋,意为囊中空空也,亦印证范公之清廉。   

范公为官“政声卓著”“廉政有声”,不仅“时论贤之”“人德之”“人尤怀之”,还芳流后世,清同治《如皋县续志》《江宁府志》都为之立传,在宝山任职“未及半载”,但《宝山县志》亦为之立传,实为不易。其同乡、云南独一无二的状元袁嘉谷评其曰:“廉泉立功立德不待言,立言而论,抒情惬性,无不稳之句,无不达之词”。近代名士、国民党元老李根源评其曰:“廉泉先生早岁通籍,服官江南,政声卓著。凡游迹所至,必有题咏。国中名胜古迹,浏览殆遍。登山临水,吊古兴怀,廉泉诗中,此诗几占其半。诗能按音谐节,维丽清华,殊不易得,吾永昌(注二十五)道咸间(注二十六)诗人,无出其右。”

道光二十四年(1844),范公在江宁知县任内,经考核为“卓异”,获得保荐升迁资格,但一直没有机会。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过花甲的范公精力锐减,处理繁重的公务往往力不从心。两江总督李星沅在这年二月初二向道光皇帝上奏道:“兹查江宁县知县范仕义云南进士,朴实小心,素知自爱。惟近来办事较形迟滞,于江宁附省首邑不甚相宜,未便稍涉迁就……请旨将范仕义撤任,仍留江苏,遇有相当缺出,另行酌量请补。”(《李文恭公奏议》)一个在任知县,到了晚年得此官方评价实属不易。

对官员业绩品行的评判、衡量,老百姓心中也有杆秤。尤其在离任后,更加客观、公允。官员赢得民意,自然也赢得政声。在如皋,对范公,“民德之,呼为‘佛子’”,还曾送其德政匾额,上书“曲体人情”以颂。曾任高淳县教谕的如皋举人范景瑗有“重排千字文颂廉泉范邑候政绩”的250句长诗,该诗夹注中说,范公在仪征任知县三载后调至如皋,仪征人“去后思之,恭送联额至皋”。范公在宝山县仅任职半年,卸任离开宝山去苏州后,宝山学海书院的诸生专程送上题为《学海甘棠》的诗册。旧时用“甘棠遗爱”作为颂扬离去的地方官用语。这里,甘棠,木名,即棠梨;遗即留;爱,指恩惠恩泽。这正是说明:政声人去后,人心自有衡。

注一:射,猜灯谜。

注二:擘窠(bò kē),指大字。

注三:欧、苏,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和宋代书法家苏轼。

注四:捐廉, 捐出自己的养廉银。养廉银是清雍正朝开始对官吏在俸银以外发放的生活和办公补助费,用于提高其工资待遇,以使他们廉洁自律。

注五:月课,明清时每月对学子进行的考试。

注六:寒畯(?jùn),出身寒微而才能杰出的人。

注七:趍(qū),古同“趋”。

注八:庚寅,道光十年(1830)。

注九:承乏,承继空缺的职位。后多用作任官的谦词。

注十:期年,一周年、一年。

注十一:槥(hui),小棺材。

注十二:弭(mǐ),平息,停止,消除。

注十三:矜(jin),怜悯,怜惜。

注十四:晚香园,清同治《如皋县续志·补遗》:“晚香园在马塘场南街,安徽通判王灿别墅。”即指清乾隆年间,马塘王家院主人、安徽太平府通判王灿构晚香园,文宴于中。王灿,字菊田。其后裔王俊任浙江东阳县丞,候升知县。晚年辞官归隐故里,于同治七年(1870)在晚香园内读画轩前临池筑小楼四楹,曰“眠鸥楼”。光绪十七年(1891),王俊卒后,园亦倾圮不存。

注十五:搦(nuò )管临池,搦管,握笔、执笔为文之意;临池,指学习书法,或作为书法的代称。用毛笔练习书法。

注十六:觐(jìn)见,指地方官员入朝进见帝王。

注十七:禊, 古人一种除灾求福的祭礼,常在春秋二季于水滨举行。

注十八:陶瓿( bù ),古代的一种陶制小瓮,用以盛酒或水。

注十九:菑(zī ),菑初耕的田地。

注二十:霁(jì),雨雪停止,天放晴。

注二十一:沧洲,近水的地方。

注二十二:淹留,长期逗留。

注二十三:丙夜,三更时候,为晚上十一时至翌日凌晨一时

注二十四:辛盘, 古代农历正月初一,用葱韭等五种味道辛辣的菜蔬置盘中供食,取迎新之意

注二十五:永昌,古代的云南省永昌州、永昌府,治所在今保山市。

注二十六:道咸间,指清道光、咸丰年间。

范仕义书法对联 陶永华藏

1836年林则徐、陶澍“奏请鼓励捐修城垣之官绅范仕义等由”奏折,现藏台北故宫。

《宝山县志》

《如皋县续志》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