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盐商巨子鲍志道掘金栟茶场
——对“一张珍罕的陈嵩《牡丹图》扇面”一文的补充
□ 吴剑坤
2017年12月10日《如东日报》刊载徐继康的“一张珍罕的陈嵩《牡丹图》扇面”(下文简称“徐文”)一文,披露了罕为人知的陈嵩画作信息,填补了如东清代著名画家陈嵩画史上的一个空白,值得一读。徐文谈到《牡丹图》系陈嵩为徽州盐商巨子鲍志道所作,本文拟对与鲍志道相关的情况作几点补充。
一、鲍志道在栟茶场掘得第一桶金
徐文说:“鲍志道(1743-1801),原名廷道,字诚一,自号肯园,安徽歙县棠樾人。他自幼读书,在11岁时,由于生活困难,不得已中断了学业,弃儒服贾,走上了经商之路。出门时,却身无分文,家人四处告借,但无人肯资助……鲍志道几乎是一路乞讨到江西鄱阳,到鄱阳后,一边帮人打工,一边学习会计。会计学成后,他离开鄱阳,来到浙江金华,他开始做些小生意。为寻找更好的市场,他从金华又到扬州,从扬州又转徙湖北,不断奔波,但始终未能找到一块立足之地……20岁时,鲍志道又一次来到扬州……他被聘用了……”
鲜为人知的是:清乾隆年间,鲍志道在“离开鄱阳,来到浙江金华”“从金华又到扬州”,这“到扬州”其实就是到栟茶场。
鲍志道在栟茶场打拼过这件事,要从清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王芑孙说起。王芑孙(1755-1817),字念丰,一作念沣,一字沤波,号惕甫,一号铁夫、云房,又号楞伽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任国子监典籍、咸安宫教习、华亭县教谕 。后辞官归,任扬州乐仪书院山长。学问宏博,文章名震一时,肆力于诗,最工五古,被称为“吴中尊宿”。鲍志道死后,王芑孙曾写了一篇“诰授朝议大夫累封中宪大夫掌山西道监察御史加三级鲍府君行状”。“行状”即“行述”,也谓之“事略”,为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鲍府君”系作者对鲍志道的尊称。“鲍府君行状”辑入王芑孙的《渊雅堂全集·惕甫未定稿·卷十五》。
“鲍府君行状”说:“公姓鲍氏,讳志道,字臣一,自号肯园。安徽歙县人。鲍于歙为著姓,而居棠樾者尤盛,公棠樾之鲍也……鲍世大家,及是中落,犹居尚书旧第之宣忠堂。顾甚,无以为生。歙人多外服贾,其贫者趋事尤早,以是公七岁读书,年十一,即弃家习会计于鄱阳。顷之,转客金华,又客扬州之栟茶场……”“行经金华道上,暴雨雷从足下起,同行者震死;夜卧栟茶场,寓屋火作,梦中恍惚睹一老人以杖孤掷地,惊晤,裸而走。皆免。时以语其子孙,诫之积德云。”(陈学文,《徽商与徽学》 方志出版社,2003)“鲍府君行状”即见载于《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中的《中宪大夫肯园鲍公行状》。由此可知,鲍志道是在浙江金华打拼后,为了求得更大发展而来到栟茶场的,其时间大约在乾隆三十年(1763)前数年,这时鲍志道大约只有十八九岁。鲍志道在栟茶场究竟从事什么行当,“鲍府君行状”没有提及。
对此,刘淼《徽商鲍志道及其家世考述》(《江淮论坛》1983年第3期)一文有如下记述:
鲍志道“数年后,转客浙江金华,经营浙盐。不久移居江苏栟茶场,这是两淮泰州分司的主要盐场之一,当时两淮盐商,‘凡商有二,曰场商,主收盐;曰运商,主行盐’。所谓场商,是指在盐场向灶户购盐的商人;所谓运商,就是指认引行盐的商人,又称为纲商。鲍志道在栟茶场主要从事最易获利的行盐行当。”
2014年11月《中华遗产》所载耿朔的《山水逼出来的“徽骆驼”》一文说得更详细:“到鄱阳后,鲍志道先是在同乡开设的商铺里帮工……还自学会计,几年下来,攒了一点本钱,就离开鄱阳,前往金华经营浙盐,开始接触天下各业中获利最巨的盐业,不久又移居江苏栟茶场……鲍志道在栟茶场主要做的就是运商,几单生意过后,经济条件又好了不少,但他并不满足于眼前的的蝇头小利。二十岁那年,鲍志道定居盐业集散中心同时也是徽商大本营的扬州。”.
《亨通清季的官商世家——盐商鲍志道一家述略》(鲍树民著,《坊林集》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一文则说:鲍志道“二十岁时……到了扬州,开始,人生地疏,他只好在一家豆腐店里帮记账,后来被荐到栟茶场盐灶生产地去。”
上面不管那种说法,都离不开栟茶场。1995年,如东县与歙县两地政协在歙县联合举行书画交流展,东道主送给笔者一本《歙县志》(中华书局,1995),经查该志,发现《歙县志·第二十九编·人物》载有:“鲍志道……去鄱阳学会计。数年后转浙江、江苏经营盐业 。20岁后独资为盐运商。”这20岁前在“江苏经营盐业”,应是指在栟茶场经营盐业。
从上述这些文字我们可知,年近二十岁的鲍志道在栟茶场主要做的就是行盐行当。可以说,他在这里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栟茶场也成为他日后飞黄腾达的起跳板。
顺便说一下,徐文说到陈嵩与罗聘多有交往。罗聘与鲍志道是歙县同乡,比鲍小十岁,鲍志道与罗聘过从甚密,曾将罗聘延至府中,待为上宾。《歙县志·第二十九编·人物》说:罗聘“因家近天都、莲花两峰,便以‘两峰’为号。”不知陈嵩为鲍志道作画是否与罗聘有关。
二、关于乐善好施坊
凡到过安徽省歙县的人,往往都要到歙县县城西6公里的棠樾村去参观举世无双的棠樾牌坊群,现今保存完好的牌坊有7座,分别为: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七座牌坊顺路拔地而建,比肩相望,雄伟壮观。该牌坊群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乐善好施坊
关于牌坊群中的第四个——乐善好施坊,徐文说:“鲍志道的义举,得到嘉庆皇帝的嘉奖,特赐题‘乐善好施’匾额,准其在故乡棠樾村立牌坊旌表。”网上和一些书刊的不少文章有说“乐善好施坊”是嘉庆皇帝为嘉奖鲍志道而建,也有说是嘉庆皇帝为嘉奖鲍志道长子鲍漱芳而建,还有说是嘉庆皇帝为嘉奖鲍漱芳父子而建;建“乐善好施坊”的时间,有说是嘉庆十九年(1814),也有说是嘉庆二十五年(1820)。乐善好施坊为谁而建、建于何时,众说纷纭。究竟以何说为准,为此,笔者特地找了几种可信度较高的书籍进行求证。
其一,二十卷的《徽州文化全书》中的第二卷《徽商》(王廷元 王华世 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的“第十章 徽商人物举例·第一节 两淮总商鲍志道”说:鲍志道“长子鲍漱芳继承父业……他的义举得到嘉庆皇帝的嘉奖,特赐题‘乐善好施’匾额,在故乡建坊旌表。”
其二,《歙县志·第二十六编·文物古迹》(中华书局,1995年)载有:“乐善好施坊……该坊为鲍漱芳和其子鲍均所建。”《歙县志·第二十九编·人物》“鲍志道·鲍漱芳”条说:“……鲍漱芳(?—1807)原名钟芳,字习芳,一字惜分,志道长子。由太学生捐职员外郎。自幼随父习理盐业,后亦为两淮盐运总商,以义举卓著闻名朝野。嘉庆八年(1803),集众商输饷有功,被任为盐运使。嘉庆十年夏,洪泽湖涨水决坝,次年淮河、黄河发生特大洪灾。先后捐米6万石、麦4万石,并在各县路口烧饭,供灾民食用。方议坝决堤,倡议由众盐商捐柴料400万斤,以供抢险之需。黄河改由六塘从开山归海,又倡议由众盐商输银300万两,以佐工需。为了疏浚芒稻河,独自捐银6万两,以济工用。在疏浚沙河闸时,出资5000两;为疏通盐运河道增设器材;谋筹培筑范公堤捍海潮。在故乡……命其子均捐修府学,建府学西边久圮的忠烈祠。棠樾牌坊群中的‘乐善好施’牌坊,就是为旌表鲍漱芳、鲍均的义行而建。”还有文章说:鲍漱芳以义选举卓著而闻名四方。曾倡议疏浚通州分司所属力乏桥(即海安立发桥)、广福桥等处的运盐河,培筑范公堤等等。
其三,《历史印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篇》,(范崇德编写,文汇出版社 2005)说得更加明确:“乐善好施坊建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 ……枋额两面皆镌有‘乐善好施’ 大字楷书,下书‘旌表诰授通奉大夫议叙盐运使司鲍漱芳同子即用员外郎鲍均’。”鲍漱芳还是一位著名的文物收藏家,他平生搜集的宋元古籍、法帖、绘画、墨砚等物很多。中年时,他在当代名家的帮助下,精选唐宋以来书法墨迹珍品,汇编成《安素轩法帖》,并于1799年聘请著名刻工党锡龄钩摹镌刻。《安素轩法帖》是清代影响较大的书法丛帖,流传甚广。
关于鲍漱芳之子鲍均,《黄山晨刊》2017年8月2日刊载陈平民的《棠樾鲍氏累世业盐乐善好施》一文说:“鲍漱芳的儿子鲍均,字虞卿,号冶亭,是一个英年早逝的商界精英。他克承祖、父之业,自奉俭约,见义必为。凡族中祠墓修造,他出资从无少吝,经常周济戚友贫寒,为计长久,多过所望。父亲鲍漱芳整修徽州府学文庙,重建忠义祠还未竣工就去世了,他继承父志继续克成,并重修尊经阁、两学署、斗山文昌祠及魁杓亭,督抚请赐建乐善好施坊,得旨恩准。鲍均还出资修歙县县学文庙,捐银五千两存两淮生息以增紫阳书院膏火,为同县应乡试会试者提供路费。鲍均卒年三十五,时论大惜。”
由此可见,建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的乐善好施坊是嘉庆皇帝为嘉奖鲍漱芳以及其子鲍均而建。
在通泰地区的地方志和文史资料里,有关于鲍志道及其家族的零星记载。清嘉庆《东台县志》载:嘉庆十九(1814)年大旱,“栟茶盐商鲍有恒捐钱三百缗”。“鲍有恒”是盐务牌号,也就是鲍志道、鲍漱芳家族行盐的旗号,鲍志道、鲍漱芳父子先后于嘉庆六年、嘉庆十二年去世,嘉庆十九年“鲍有恒”的掌门人就是鲍志道之孙、鲍漱芳之子鲍均。“鲍有恒”在东台也有分号。
三、关于《鲍氏祖容像》
徐文说鲍志道“曾经花费了十七两黄金,聘请两位画师来到棠樾村,为鲍家先祖及长者画像,此幅《鲍氏祖容像》中共画有四十九人,一直承传至今。”
首次披露了一幅画有四十九人的《鲍氏祖容像》这件事的,是摄影画册《徽州:捡拾历史的碎片》(张建平,浙江摄影出版社,2013年)。这幅《鲍氏祖容像》祖容画像的主人,正是鲍志道家族。画中的鲍氏族人共有49人,从明嘉靖年间的鲍氏十五世祖到清嘉庆年间鲍氏二十五世,年代跨越近300年。这是徽州目前发现的人数最多、年代跨越最大、画面最为华丽的祖容像,为世上罕见。
鲍氏祖容像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攻下歙县后,进而攻入棠樾。在扬州经商的鲍家二十一代长孙鲍崇莹得知此消息后,冒着生命危险悄悄潜回棠樾,将鲍氏祖容像和族谱带回江苏东台安丰的鲍家钱庄保管。因为这幅祖容像非常大,有2.5米长、1.6米宽,鲍崇莹就卷起来,用布包着直接扛在肩上。在鲍崇莹带祖容像回东台的路上,遇见了强盗。他掏尽身上钱财,只求保住祖容像和族谱。但强盗非要打开看看,发现真是祖容像之后,非常气愤,就在上面跺了一脚。这个脚印现在还留在这幅祖容像上面。从此这幅祖容像走出徽州,就一直保存在东台。现在保存在东台鲍氏长房三十代孙鲍训声家中。
这幅祖容像创作于清嘉庆年间,当时两淮盐运总商鲍志道从宫廷聘请来了两位画师到棠樾村,为鲍家先祖及长者画像。《鲍氏祖容像》中共画有四十九人。画质非常鲜艳,每个人的表情都栩栩如生。祖先的排位是从上而下,男人在中间,妻妾在两边,清一色身着鲜艳的官服。据说,鲍志道、鲍启运等为写实画像,对已故长者,画师则按其后裔近似面貌绘制。这幅祖容像的创作前后用了近两个月时间才得以完成。从此便成了鲍氏一族的传家宝,一直承传至今。
位于东台市安丰镇王家巷1号鲍氏大楼是清代鲍家大院建筑群(3300平方米)的一部分,建于道光30年(1850),为徽商鲍志远建造的钱庄、大楼建筑布局井然,营造精巧具有明显的徽式建筑特色,为苏北地区所罕见。1995年4月鲍氏大楼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