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文荣巷”
□ 赵一锋
清嘉庆《如皋县志》载:“乾隆十二年(1747年),掘港场程公能、吴根公等于文荣巷创办义学一所”。从字面看,乾隆十二年,以程公能、吴根公两位为首的乡绅在掘港文荣巷创办了一所公益性质的学校。这些都好理解,独独“文荣巷”这个地名让诸多地方志学者和民俗研究者迷惑,因掘港历史上并无此巷的记载,实地探究也无踪迹,加之目前掘港老街已全部拆迁,“文荣巷”究竟位于何处似乎要成为一桩历史悬案。
一、掘港旧街巷
据考证,西周时掘港位于扶海洲的最东端,东晋元熙元年(公元429年)成陆。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掘港第一次出现在文字记载中,日本著名高僧圆仁和尚所著的《大唐求法巡礼行记》,书中详细记载了,其随同日本遣唐使团在曹埠花子街登陆,途经掘港,住宿国清寺15天修整的经过。掘港踞渔盐之利,市镇经济得到发展,至明清成为皋东第一巨镇。明清之际,晋商、徽商参与了掘港的城镇建设,南街、北街、竖街三条街道和几十条巷道建成,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至嘉庆二十三年(1819年),分四次铺设石板街4912米,封建城镇建设达到顶峰,素有“小扬州”的美誉。
如东籍著名文史学者管劲丞先生曾写过一篇《掘港旧貌》的文章,勾勒了旧时掘港街道的格局脉络。据载明代掘港街巷已成规模,把街道分成了锦绣、永安、太平、常安四个坊,锦绣坊在砖桥西,永安坊在砖桥东,太平坊、常安坊大体对应南街相应的位置。笔者十多年前曾听掘港郊区火居道士姜家班的一位道士讲过,曾经在掘港街上一户人家发现一个清代的“意子”(斋醮法事中用于记事的文书),上写“大清国江南省通州直隶州如皋县掘港场太平坊……宣统二年”,有种说法百十年的“意子”要烧给祖先,后遭焚化,否则对研究掘港民俗地理颇具价值。每坊设保正一人,属于半官半民的性质,协助维护地方治安和征收钱粮,笔者大舅爷爷、三爷爷解放前分别当过国共双方的保正,又叫“街长”。坊大致相当于居民委员会,建国初期掘港团结、民主、友好、新建四个居委会,掘港街上简称为“居民”,大致就是在四坊基础上建立的, 团结居委会在南混堂巷办公,民主居委会在武庙巷办公,友好居委会在七秀巷办公,新建居委会在南街烟墩场办公。
清代掘港镇四址如下,也就是俗称的四桥以内:街东起龙王桥(现在中央广场东门),西至关西桥,南起校场桥(国防桥东100米,校场桥拆除以后人们把新建的国防桥称作新桥),北至天后宫桥(烈士陵园附近),有名称的街巷约89条,其中:街3条,南街、北街和竖街,巷子86条,如:赵家巷、朱家园巷、云路巷、施家院巷、万福桥巷等,一些无名的巷子不在此列, 那条要寻找的“文荣巷”也不包括。掘港老街巷方向表明了古人的坐标系,街是以东西向的为基准,南边称为南街,又叫岸街,北边的叫北街,又称正街,南北向的街称为竖街。巷子是以南北向为基准,东西向的称为横巷。老街巷子纵横交错,如:西街三义阁场附近的巷子似迷宫,老百姓俗称“葫芦套”。不通的巷子称为塞巷,命名为塞巷体现了古人的智慧,笔者就见到过新城区某巷子牌子下面墙上用记号笔写了“不通”两个字,不及命名为“某某塞巷”简洁明了。掘港关于巷子最有名的是“一马穿三巷”的故事,讲的是清代都阃府的官员骑马经蒋家桥巷、武庙巷、郡庙巷三条南北向的巷子到城隍庙烧香,或者是东营士兵经过三条巷子去校场演武。这三条巷子都较宽,和南北街铺设了同样规格的石板,南街大王庙巷、老碑巷原来也是铺石板的。
二、初探“文荣巷”
下面说说“文荣巷”,这条巷子对于老掘港来说实在是陌生,可以说是闻所未闻。清代前期掘港街巷并不挂门牌,街巷的名称都只是存在于老百姓的口头,或者是仅有商家在店铺墙、门、柱上挂字号招牌,这只能算是门牌雏形,一定程度上起到标识的作用。历代封建朝廷对人口户籍都有登记,至清末学习西方开始现代化户口登记,这是开启了悬挂门牌的历史,也就是这次登记固定了街巷的名称。到民国户籍制度进一步完备,由原先户口登记发的纸质门牌更换为挂在门上金属或木质门牌,并统一编号,1948年掘港街有1936户,6580人。
掘港的街巷名称由来已久,过去巷子的命名有一定的原则。有拿姓氏命名,即以该巷最早居住或有影响的家族的姓为巷名,如:东街曹家巷,就是因为巷子里住着秀才“曹瘦脸”,钱家巷因巷子附近开有“介寿堂”药铺,老板钱小斋;以附近商家字号命名,如西街永升巷,因巷子旁有当时最大的商家“赵永升”,广隆巷,因巷子里有“广隆全”海产干货店得名,慎盛巷因巷口曾开过管慎盛杂货店得名;以庙宇命名,如东街武庙巷、郡庙巷,西街上真庙巷、大王庙巷;以巷子现状命名,如东街三弯巷,西街一人巷;以附近建筑命名的,如西街洋楼巷、岑楼巷,东街圈门巷、牌楼巷等等;以物件命名的,如东街绳索巷、麻油巷、南街石碑巷,西街茶炉巷、磨子巷、井栏巷等;以地名命名,如东街戚家井,烟墩场,南街应家园巷,西街三义阁场,镇北东营、西营等,凡此种种。也有一些特殊,如竖街“陶家巷(桃花巷)”,因传说清代巷子里开有妓院而得名,后来嫌不雅改为陶家巷。还有就是这条扑朔迷离的“文荣巷”,从字面上看,大概的意思是“以文而荣”,或者是“因文而荣”,因文化或者科举而荣耀门庭,或许因此巷子文风昌盛而设义学。
首先,历史上见诸于《如皋县志》的“文荣巷”为什么老百姓会没有印象呢,笔者猜想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名字变更,原先的“文荣巷”更名为其它名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忘记了它原来的名字,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清末户口登记时“文荣巷”的名称已不复存在,不然老掘港不会没有印象。巷子名称改变在掘港历史上还是有过的,最有名的是西街“盐署巷”改为“七秀巷”,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两淮盐政掘港场署衙门设在掘港北街,衙门对面的巷子就被称为“盐署巷”,这是明朝的事,到了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巷子里的苏家先后有苏鼎邰、苏鼎酂、苏鼎鄂、苏鼎郇、苏鼎祁、苏鼎郿及苏鼎郢等七人考中秀才,并入选庠生,其中苏鼎邰、苏鼎酂后来还陆续中举人,这在封建时代是显亲扬名的大事,所以这条巷子被改名“七秀巷”。清光绪年间本地商人丁家在西街“旗杆巷”开了家“丁普照”菜馆,生意越做越大,声名远播,久而久之人们将这条巷子改称为“普照巷”,里面东西向的巷子称为“普照横巷”。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当年10月如东县中学的红卫兵认为掘港的街道带有浓厚的“封资修”色彩,将很大一部分街巷名称予以更改,如“国清寺巷”改为“国庆巷”,“洪家楼巷”改为“洪流巷”,“混堂巷”改为“卫生巷”等等。1980年10月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和方便群众,又将绝大数街巷名称恢复。这次恢复前后都没有“文荣巷”。第二种可能是,“文荣巷”周边的建筑格局发生了变化,这条巷子被后建设的建筑物挡住,变为某家的内院的巷子,不再作为对外沟通的巷道,渐渐的不为人知,后来的户口登记自然是没有了。
接下来,我们来确定一下文荣巷的大致位置,文荣巷有一种说法位于掘港西街,这就大大缩小了“文荣巷”所处位置的范围。过去掘港街以砖桥为界,砖桥以东称为东街,砖桥西称为西街,砖桥是横跨在市河上东西向的一座砖石混合的拱桥,大体位置在人民路和三元世际城东入口交界处,人民路北段历史上是市河。这个地方曾是繁华的商业街,老百姓称为“砖桥口”,大概和北京的“菜市口”和“鲜鱼口”、南京的“新街口”差不多的意思。笔者曾和县著名文史学者孙保林老先生探讨关于“文荣巷”的位置,老先生潜心如东文史多年,参与编撰《如东县志》、《掘港镇志》等多部史志,尤其对掘港的历史掌故了然于胸,他也曾对“文荣巷”存在疑问,并作了思考,探寻“文荣巷”的踪迹。他认为,西街的每一条巷子基本都有固定的名字,“文荣巷”这样曾见诸于《如皋县志》的巷子一定是有名的巷子,很有可能是后来巷子的名称发生了变化。清嘉庆版的《如皋县志》中提到“文荣巷”是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反观掘港的街巷命名,我们以时间为轴,有些是很早就有了,如上真庙巷、永升巷、武庙巷、郡庙巷等,这些相关建筑都是建于明代或更早;有些巷子的命名是在清早期,如七秀巷、牌楼巷等,七秀巷前面讲过了,牌楼巷的顾家管氏夫人牌楼大概建于清乾隆年间;还有相当一部分巷子的命名应该是清中期往后,如广隆巷、混堂巷、典当巷等,这些商家可考的历史都在近代。据考证,掘港以三街为骨架的街巷大概在明末清初已经形成,那些命名较晚的巷子以前应该有过其它名字,“文荣巷”会不会就在其中呢?
孙保林老先生把掘港西街的巷子一一罗列,逐一排查,认为要办义学首先必须要有合适的场所,西街南混堂巷与尹记巷之间有大片较好的建筑,房屋宽敞间数多非常适合办私塾义学,由此推测南混堂巷或者尹记巷极有可能就是“文荣巷”。该处附近的混堂,即浴室,叫“第一池”,大概是清末或者民国初年开的,所以北街北边的巷子叫北混堂巷,南边的巷子叫南混堂巷,混堂建于清末民初,也有可能这条巷子过去叫过“文荣巷”。尹记巷内叶家是大家族,清代从扬州仪征迁掘港,叶家乐善好施,叶石芗(叶邦谨烈士的爷爷)更是开明乡绅,叶家祖上极有可能拿出房屋创办义学。
还有一种说法是“文荣巷”在掘港东街,那究竟在东街哪里呢?
三、文荣小扬州
清嘉庆《如皋县志》载:“嘉庆元年(1796年),掘港场盐商集资在武庙巷设义学……”,这所义学所在的位置比较清楚,是在东街武庙巷,实际是在武庙塞巷北侧朝南向东一直通到严家巷西侧,笔者多次现场查看,现在还有盐商义学小楼和萍香堂等建筑存留,萍香堂即义学的主体教室,过去义学应该是一组建筑。在严家巷中部西侧有个朝东的小门楼,打开这扇门是一条东西向内夹巷,约三四十米长,青砖铺地非常古朴,巷子北侧尽头就是“萍香堂”,再往西就是盐商义学小楼。如果去掉这个门楼,这条内夹巷与外面的巷子无异,难道这条无名夹巷就是文荣巷?据孙保林老先生推测,这条夹巷是文荣巷的可能性最大。
文章开头所说的“程公能”和“吴根公”两位何许人也不得详知。掘港东街住着有程家是大家族,吴家更是掘港最大的盐商,掘港乾隆年间铺设石板街就是盐商领袖吴永瑞主持的,上述二位或许就是这两个家族的。东街严家巷附近大片住宅过去都是盐商吴家的,直到解放以后还是吴家人居住,笔者猜测,乾隆十二年所办的义学为盐商集资捐建,中途可能停办,到嘉庆年间盐商重新办义学的时候,很有可能仍然是在原址办学。第二次办义学时所请塾师为江干(1739年-?),字黄竹,号片石,掘港场人,贡生,清中期诗人,名气较大,他曾为刘墉刘罗锅题《赤壁图》,刘叹为“江南老名宿”。 江干,少年父母早亡,依靠兄嫂生活,二十岁中秀才后才有妻室,十年后妻子皆病死,后游学流浪在外。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江干曾写诗《国清寺同罗两峰吴苍崖夜座》,罗两峰即扬州八怪之一罗聘,画家应丰利文园主人汪之珩之邀来皋东丰利,后又到掘港与江干等诗文唱和。吴苍崖即吴鹏孙,掘港场人,举人,盐商领袖吴永瑞之孙。诗中有云:“寺破人稀到,秋寒雨易来。群鸦争独树,乱叶下苍苔。”诗人江干一生孤苦,遇到名满天下的罗聘在国清寺夜谈,此情此景心境复杂。嘉庆元年(1796年)盐商聘请其为塾师,江干将义学取名萍香堂,在此设帐讲学,嘉庆五年(1800年)入选恩贡,此时一段时光应该是安定闲适的。江干与里人吴庭燮、宗礼思等组建香吟社,对古诗词进行研究,交流作品和学习心得,他们常常聚集国清寺、西方寺讲经说法,评诗论词,名声远播,其与管涛、徐邦殿被誉为“蠙山三家”,著有《片石诗抄》七部,《片石诗余》一卷。 江干与袁枚等人亦有交往,袁枚晚年为《片石诗抄》作序;江干有一女弟子,熊琏,生卒年不详,乾嘉时才女,字商珍,号澹仙,又号茹雪山人,祖籍江西南昌,随祖父迁居掘港,成年嫁入如皋城内陈家,后夫殒无子,孤苦度日。著有《澹仙词钞》四卷,《诗话》四卷,另有诗、文、赋各若干卷,在清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袁枚《随园诗话》收录其多部诗作。
后因江干双目失明,盐商义学停办,成为盐商公馆,再后来后萍香堂和义学楼沦为沦为居民大杂院。笔者有次去实地,建筑依稀能看出当年精致典雅的格局。萍香堂坐西朝东,面阔三间,雕梁画栋,堂屋八扇格子门,想起清代通州词人姜长卿《竹枝词.题江片石萍香书屋》:“记得江郎鬓已丝,蠙山脚下苦吟时。萍香书室三间耳,一榻清风一屋诗。” 可惜屋里堆了些杂物,难觅江干当年讲学的遗迹。萍香堂南侧有一小院,规模和萍香堂差不多,据说也是吴公馆的一部分。居住的人已不知这段历史,只有一位邻居大妈知道这是当年的吴公馆,1956年公私合营时,吴家后人被赶出公馆,栖身小厢房,后当家的在困苦中死去。盐商义学小楼坐北朝南,改动得面目全非,据说小楼原来是面阔三间,现在就剩下西边两间,木头楼板踩上去吱呀作响。住在里面的老奶奶看着来人显得很拘束和诧异,“家里乱七八糟,坐坐……这些天怎么老有人看这破房子?”
至此,“文荣巷”似乎已经找到。这条巷子由于不对外开放,基本保留了清代的样貌,深邃悠长,两株古树探过院墙,长满青苔的砖地,斑驳的墙壁,南侧墙壁上还留有小洞,小洞上有砖雕重檐可遮挡风雨,孙老先生猜测是原本放灯盏的,“三更灯火五更鸡”,过去孩子上学很早,开个小洞放灯火照亮是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置身其间有穿越的感觉,仿佛还可以看到凌晨时分有孩童借助壁上微弱的灯光去义学上书房的场景……
也许这就是“文荣巷”?!和老街所有的巷子一道走进了历史的滚滚红尘……谨以此文纪念掘港老街存在过的巷子!特别感谢为此文提供资料支持的老师前辈们!
参考书目:《如东县志》、《如皋县志》、《掘港镇志》、《掘港宗教史话》、《如东大观(精编卷)》等
附录:掘港老街街巷名称,由东向西排列,名称是1966年前的,括弧内是1966年改的名称或者历史上曾用名称,“横”表示横巷,“塞”表示塞巷,“未”表示1980年未改回复历史上的名称。掘港老街范围较大,东街不知西街,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北街北侧(东北大街 、东大街、西北大街、西大街):龙王桥 石家场 1、石家场巷(永红巷,未) 2、曹家巷(先进巷)3、杭家巷(向阳巷)4、钱家巷(爱国巷)5、沈家巷(灭资巷)6、东一人巷(先人巷)7、厉家巷8、徐家巷(人民巷 未)9、汪家巷(新建巷)10、国清寺巷(国庆巷 未)11、康家巷(新民北巷)12、杨家塞巷(东北塞巷 塞)13、麻油巷(红旗巷)14、麻油横巷(红旗横巷 横)15、蒋家桥巷(天福居巷 民专巷)16、牌楼巷(民专横巷 横)17、洪楼巷(洪流巷 洪家楼巷 横 塞)18、东典当巷(迎宾巷 塞 未 因修建灯光球场塞)19、砖桥口 市河 西典当巷(翻身西巷 人民剧场巷)20、北混堂巷(跃进北巷 堂子巷)黄家墩儿 碧霞山21、施家院巷(新民巷 横)22、上真庙巷(胜利巷)23、上真庙横巷(胜利巷 横)24、永升巷(永行巷)25、岑楼巷(勇士巷)26、广播巷(报社西巷 未)27、井栏巷(文卫巷)28、夏家巷 (武卫巷) 关西桥
北街南侧(龙王桥至烟墩场止):1、孙家巷2、赵家巷(红星巷)3、顾家巷(支农巷)
北街南街之间(烟墩场至三义阁场):烟墩场1、刘家巷(爱民巷 未)2、南国清寺巷(国庆塞巷或老堂子巷 未) 3、 严家巷(新民中巷) “文荣巷”(横) 4、武庙巷(建设巷)5、武庙横巷(建设横巷 横)萍香堂 义学小楼6、东混堂巷(卫生巷)7、东圈门巷(斗争巷)8、圈门横巷(斗争横巷 横)市河9、云路巷(西圈门巷、翻身巷,1980年改典当巷,艺人之家就在巷内 未)10、普照巷(曙光巷 旗杆巷)11、普照横巷(曙光横巷 横)12南混堂巷(跃进南巷 堂子巷)13、尹记巷(工农巷 横)竖街14、陶家巷(革命巷 桃花巷 横)15、广隆巷(大众巷)16、交通巷17、七秀巷(红专巷 盐署巷)18、大王庙巷(丰收巷 塞 未)19、三义阁场三义阁东巷(新风东巷 未)20、三义阁西巷(新风西巷 未)21、三义阁横巷(新风横巷横 未)22、解放巷(据说新四军解放掘港从此巷进入掘港)23、灰地东巷(为农东巷 未)24、灰地西巷(为农西巷 未)25、灰地南巷(为农南巷横 未)26、灰地北巷(为农北巷 横 未)27、於家巷(爱民巷 未)28、茶炉巷(为民巷横 未)29、陈家巷(革新巷 未)
南街南侧(东南大街、西南大街):烟墩场1、殷家巷(反修巷)2、朱家园巷(光荣巷)3、鲍家桥巷(四新巷)4、阴沟边巷(光明巷 未)5、绳索巷(新民南巷)6、唐家巷7、郡庙巷(冲锋巷) 8、三弯巷(前进巷)校场桥 市河9、万福桥巷(造福巷)畏儿场(音wei即文蛤壳 如东人生造字 虫字旁 右边上死下肉) 10、杨家池巷(向农巷 未)11、大生巷(新生巷 )12、大生西巷(新生西巷 )13、弹琴桥 石碑巷(老碑巷 迎丰巷)14、西一人巷(后己巷)15、张家巷(新轮巷 未) 地藏桥
北街南侧(三义阁场至关西桥):1、磨子巷(劳动巷)2、洋楼巷(反帝巷)3、慎盛巷 (红卫巷)
东西营: 杨家田边 1、戚家井(利群井)2、应家园巷(劳动巷 未)3、东营东巷4、东营中巷5、东营横巷(横)6、东营西巷7、西营东巷8、西营中巷 天后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