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皋诗存》的前世今生
□ 吴剑坤
如东历史上最重要的古代文学作品非《东皋诗存》莫属。要了解《东皋诗存》,得先了解丰利的汪之珩。清嘉庆《如皋县志》“卷十六·列传一”载:“汪之珩,字楚白,号璞庄。幼聪慧嗜学,长益笃。博览经传,为文恪守先正(注一),不逾绳尺。尤工诗,时与海内英流擘笺(注二)分韵,兴酣落笔,挥洒淋漓。其见于《甲戌春吟》《文园六子诗》中者,钱梓荫(注三)、蒋春岩(注四)辈颇珍赏。征辑邑人诗稿为《东皋诗存》四十八卷,上下数百年网罗放失,推阐幽隐(注五),意良深也。生平慷慨好义,修明伦堂、雨香庵,建水明楼,置义塚,探囊输赀,无吝色亦无德色。乾隆丙子,岁大饥,出粟救饥民,全活无算。饥毙者,施棺殓之。他若推食解衣,不可殚述,诚孳孳为善者矣。子为霖,任广西观察。”汪之珩去世后,秦大士(注六)应汪家所请,撰有“汪璞庄小传”,附载于《东皋诗存》卷末。小传说:汪璞庄“性喜友朋,凡名流之游於皋者,必招致文园。文园者,宅傍所构,以待四方之贤士者也。嘉葩美木,凉台燠馆,甲於皋邑。贮书万卷其中,弹棋闲设,丝竹并奏,人以比辟疆水绘园。璞庄与客唱酬觞咏无虚日。尝刻文园六子诸诗,为时传诵。年来慨念如皋为江左名邑,文人学士抱景怀响(注七),久而就湮,不急为表暴流传之,则其诗逸而其人亦遂无可考。用是搜集广博,抉摘幽粹,得诗若干,颜曰《东皋诗存》……”。乾隆二十年(1755),汪之珩帮助王国栋重印其父、冒襄摯友、著名明遗民王仲儒的《西斋集》诗,并且为《西斋集》作序,又于乾隆三十年(1765)帮助王国栋刊刻《秋吟阁集》;乾隆二十年(1755),黄慎应汪之珩所邀过访文园数月,汪之珩曾允诺为其刻印诗集,黄慎也请王国栋进行编选,黄慎与王竹楼作别时,在题为《雪夜留别王竹楼(二首)》之二诗中的“断稿劳君着意删”句,即指此事。可惜后来黄慎归里福建而未果;乾隆二十二年(1757),汪之珩不仅刻印刘名芳(南庐)的《金山志》,更在刘名芳临别文园之际赠以重金,并且协助如皋知县何廷模将其运葬于通州狼山东南麓,留下文坛佳话。汪之珩在如东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在于征辑《东皋诗存》。本文对《东皋诗存》以及相关史料作一介绍。
丁确与《东皋诗汇》
如皋人丁确,字子硁(kēng),号石仓,卒于康熙三十年(1691)。著有《云园集》。康熙年间,他曾辑有《东皋诗汇》,这件事如今罕为人知。清人王豫《江苏诗征》引阮元《江苏诗事》:“子硁诗为李小有、杜于皇所推许。搜辑邑中先辈遗稿,名《东皋诗汇》。”丁确善诗、曲。所存《髯张西调行》一诗,对今人了解《西调》之起源、曲调之风格均有价值。
丁确与冒襄、陈维崧为诗友。陈维崧,字其年,宜兴人,顺治十三年(1656)冬渡江访冒襄,读书水绘庵十年。为文力追史汉,诗笔清丽,所著《湖海楼集》海内传诵之。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丁确还与兴化李盘、杜溶等明遗民友善。李盘,原名长科,字根大,号小有,又号广仁居士。明末清初兴化人。明崇祯十四年(1641)岁贡,举孝廉,官广西怀远知县,多善政。入清以隐逸终。为人豪放不羁,长于诗歌,著作颇多,刻者甚少。好游历名山大川,喜谈兵,著有《金汤十二筹》及《李小有诗集》。冒襄的《同人集》中,载有李小有与冒襄的唱和诗。杜浚(1611-1687),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黄冈(今属湖北)人。明崇祯时太学生。入清不仕,明亡后寓居江宁多年。诗学杜甫。尤工五律,风格浑厚。“名公巨卿不识茶村之面者,自以为赧。”有《变雅堂集》。康熙三年(1664),与陈维崧辈同在如皋修禊于冒氏水绘园。水绘园里的香俪园有牡丹台,其额即为杜于皇所题;杜浚曾应冒襄之请为其选定《朴巢诗选》,且为《朴巢诗选》《朴巢文选》作序。清嘉庆《如皋县志》採录其多首诗。编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的《振雅堂汇编诗最》“二集 卷四”选丁确诗并有小传云:“喜为诗词,出语警策,为李小有、杜于皇所推。”
《东皋诗汇》早已无存,相关的记载也凤毛麟角。目前仅见嘉庆《如皋县志》“卷十七·列传二”有“殷之泽,字承丽,……诗刻丁确《东皋诗汇》中。”和清道光年间徐縉所撰《崇川咫闻录》“卷九”中在关于如皋“冒伯麐”的传记文末注明引自《东皋诗汇辑传》二则。
正是“国初丁君确有《东皋诗汇》之选,今其书阙(注八)焉无存;卢君纯学(注九)刻扬州十属诗,皋邑仅存二三十人,人三数首,字号、官爵略而不书,证今考古漫无所据。”“皋邑新志艺文部载前辈传世诗集尚百余家,今人往风微,存者十之四五,不急为缀辑,他日湮沉伊子胡底。”(《东皋诗存》“凡例”)等原因,促使汪之珩萌发出赶紧广为征选诗稿、编辑地方前贤诗作的初心。
初刻《东皋诗存》
汪之珩经与兴化名儒王国栋数年擘划,并聘请江大锐、王国栋(1692-1776)、黄振为《东皋诗存》主纂,兴化左亭为校订。
江大锐,字笔峰,号樵所,如皋人。廪生,少小爱诗文,游学大江南北,所作诗歌,往往多警句,为文宏博渊深,为当时所推许。和弟江大键相切劘(注十),时称如皋“二江”;与弟大钟、大键,人称“三凤”。著有《燕游草》,除收诗文外,亦作散曲套数、小令等。曾为黄振《瘦石稿》作序。
“王国栋,字殿高,一字竹楼,熹儒从子。乾隆六年副榜。七岁失怙,既知力学。长而美,丰仪,长身鹤立,髯垂及腹。工诗,尤善书。客郡城及通州、润州。索字者履满户外。与黄慎、丁有昱辈往还。居宅邻李鱓浮沤馆,互相唱酬。尝自题其门曰:‘书宗王内史,画近李将军’。著《秋吟阁诗钞》。王氏一门多诗人及能书者,自其祖贵一后,世精翰墨,国栋兄嘉树、宝檩并以书名。”(清咸丰《兴化县志》)王国栋与郑板桥、顾于观同塾。其祖父王贵一(字象山)、父亲王仲儒(字景州、号西斋)、叔父王熹儒(字歙州、号勿斋)俱是江淮名士、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乾隆二十年(1755),六十四岁的王国栋受好友汪之衍珩之邀到汪氏文园下帷授徒。这年,黄慎寓居汪璞庄之文园,为友人王国栋作《王竹楼莓苔小坐图》卷,为主人汪之珩作《汪璞庄坐梅图》卷。
王国栋在文园编纂《东皋诗存》期间,同时整理个人诗作,他在《竹楼诗钞》跋语中写道:“余自揣无可刻之诗,亡友汪子璞庄窃掇其残稿,径为付梓。工未半,而璞庄殁。管子齑臼起而继之,徐子念哉复佽(注十一)之,集遂成。”也就是说,《竹楼诗钞》先后得到汪之珩和掘港管涛(齑臼)、栟茶徐述夔(念哉)的帮助。侨居栟茶的王国栋之兄与徐述夔是好友,王国栋又与徐述夔同学,时相往来,徐曾为王的《竹楼诗钞》作弁语,徐高度评价其诗,赞其诗“雄深苍浑”,认为“将来骚坛主持,自必首采竹楼为复古之式”。王又为徐的《一柱楼编年诗》作过序,王国栋《竹楼诗钞》还有“徐遽堂孝廉六十”“题亡友徐遽堂遗照”等诗。徐遽堂者,徐述夔也。乾隆四十三年,“一柱楼诗案”发生,四十五年,《西斋集》案发,又涉及到“一柱楼诗案”,王竹楼已死多年,也被牵累,惨遭剖棺戮尸,诗文集被毁,子孙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直至光绪年间,禁令松弛,王国栋裔孙王开甲始隽秀才。
黄振(1724—1773),字舒安,号漱石,一作瘦石,又号柴湾村农。如皋柴湾人。少年时代即勤学苦读,博览群书。对四书五经、场屋制艺(注十二)漫不经心,但对诸子百家、史、诗、古文词、唐宋说部爱不释手。“博综群籍,挥洒千言”“诗学渊博,不名一家”“负奇气,所施文,宗工大匠莫不珍赏之” 。监生,赴京应试,不第。为人风流豪荡,晚年移居如皋城北柴湾,筑斜阳馆,馆仿冒襄水绘园。集宾客,纵情诗酒,慷慨悲歌,有古代燕赵侠士风度。与刘名芳、江片石、黄慎、郑燮、史鸣皋交往甚密。家蓄女乐,有女伶,倚声度曲。他精于音律,于酒席之间信手可填乐府小令,尝作传奇《石榴记》四卷,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刊行。此外著有《瘦石稿》《斜阳馆诗文集》《斜阳馆日记》等。汪之珩为其姐夫,寓居文园二十余年;东皋印派篆刻家黄楚桥即其胞弟。
左亭,字筠谿,兴化人,侨寓江宁 (今江苏南京)。工六书,善书法,能篆刻。尝客印学大家汪启淑家。汪之珩至迟在乾隆二十八年与左亭就有交往,黄振《斜阳馆日记》载有该年正月“同左筠谿、陈绿畇、汪璞庄之蠙山。”乾隆三十六年花朝日,即仲春二月十五日,左亭参加了马塘王俊晚香园的雅集,此次计有24位诗人参加。蒋宗海的《花朝宴集图记》记有其事。
《东皋诗存》编纂工作于乾隆三十年十月正式启动。汪之珩多年来留心搜集如皋一带历代诗作的刻本、手写本、抄本、稿本,已为可观,但是觉得还很不够。为更广泛征集,汪之珩拟就《征辑东皋诗存启》,该征辑启事说:“……皋邑名区,得江海钟灵,代有文人……风诗略备……余者多湮没而未彰,或播传而不远。遂使一乡之风雅未备选於萧楼(注十三),历代之词章半深藏於鲁壁(注十四)。珩披观邑乘,博採家珍,共友朋掇拾遗编於卷册。搜罗散记前辈以稽姓氏近百余家,现在专集存留尚数十种,加以旧游亡友、已故时流,裒(注十五)集成编,足备是邦之掌故梓刊行世……用是招延宗匠,聘礼司衡(注十六),坐李昉(注十七)於园中……伏惟(注十八)箕裘(注十九)、桑梓同人,邺架之所珍藏(注二十)、家典之所载记……不吝惠我好音……。”该征辑启事于这年冬发出。
征辑启事发出后,得到各方响应、支持。为示谢,汪氏在《东皋诗存》“目次”之前,排列了“参阅姓氏”52人,其中非如皋籍的有蒋宗海、吴叔元、秦上士、李御等14人,如皋本籍的有丰利史鸣皋,掘港江片石、管涛,白蒲顾云、吴合纶、顾人骥、顾駉等38人。有文章认为,这52人都参加了《东皋诗存》的编辑工作,其实,汪之珩在“参阅姓氏”的小序中说得很清楚:“珩历年来搜辑前贤诗稿,诸名鉅先生或枉驾荒园,经其鉴定,或以家珍名流、片楮寸缄(注二十一)、邮函商订者,珩不敢隐其姓氏,谨开列於左……。”也就是说,“参阅”者为商订者或诗材提供者,并不完全等同于编辑。
黄振《斜阳馆日记》载:乾隆三十年十一月下旬,“汪璞庄会冒思堂、集堂,钱翥寰、范实斋,江樵所、药船,沈瘦夫、宗牧初于雪声堂,议梓东皋诗也”。雪声堂,在如皋斜阳馆内。《东皋诗存》的编辑在紧张进行之中。
为从整体上把握《东皋诗存》的征集、编辑工作,在正式编辑之前,汪之珩主持拟就“凡例”15则。如:“诗可存则存,诗人不可不存。则诗虽未精,亦藉诗以存人。”“遴选不拘尺幅,惟旨惟多。即数百篇不为溢矣,少即片鳞一角,不敢遗弃。”“虽格律稍逊,亦并採录。”“各家送到家集,但有选择取去,并无塗改、点窜(注二十二)。佳篇巨制,或有字句微累,瑕不掩瑜,识者自有真鉴,不敢为美削痣……。”“但存其家于斯与卒葬于斯者,著为寓公。其佳游未久、始留而终去者,不敢滥借荣光。”“诗人但存名号爵谥,其生平嘉言懿行概不备录,以避志体。”等等。
汪之珩于文园停云馆设局聘士,一时江干车马,络绎不绝,“家有文园,下榻几满”(阮元 重刻《东皋诗存序》)。许多“参阅”者与主纂者、校订者在文园中或共同商讨、考证,或一起甄选、勘误,或分工编年、撰传。到乾隆三十一年五月,《东皋诗存》的编辑终于告一段落。汪之珩已经备好书板,聘请金陵名刻工徐尔章、汤鸣岐来文园准备开雕。乾隆《如皋县志》即为“梓人金陵徐尔章镌”;乾隆进士高邮夏之蓉的《读史提要录》一书的半舫斋乾隆三十七年刻本,由汤鸣岐镌刻,向称清刻中的精品。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乾隆三十一年(1766)正月二十六日,汪之珩迎来五十大寿,诗酒酬唱,十分尽兴。立夏日及前三日,汪之珩接连四天于文园行文酒之会。到五月二十九日,汪之珩病卒。王国栋在《哭璞庄四首》(王国栋《竹楼诗钞》)的夹注中说:“四月上旬花前豪兴,至五月而长往矣。”黄振在《斜阳馆日记》“丁酉晴,午时,璞庄疾终”后注:汪之珩“脑疽初起如粟,不介意耳。两月后,渐次起发。而庸医诈财,始纵之,卒至不可救。可哀矣。自四月至今近五十日,痛苦备尝,左右溃至耳下,流毒延烂达于背心。脓血既多,饮食又减,正气一败,吐泻继作,气绝之晨,阳虚壮热,歧黄家犹谓感冒风寒,用柴胡、薄荷表散之,遂致火浮气脱。”汪之珩溘然病世,变故非常,其子汪为霖幼孤,时仅四岁。《东皋诗存》何去何从,上下失措。王国栋在写于乾隆三十一年的《东皋诗存跋》说:“诗存一刻,璞庄与余筹之久矣,至去冬始发启征辑,设局文园,以待陆续纷投,赴珍槃玉敦(注二十三)之会。今年五月,梓人毕集,将付开雕,而璞庄殁。其时变出非常,内外失措,其行其止,几不可定。幸阃君黄夫人能成其志,克蒇(注二十四)厥事。计启篋(注二十五)于乙酉十月,撤简(注二十六)于丙戌十一月。”也就是说,黄振之姊汪妻在众人的力挺下,延师鸠工,不惜重资,踵成夫君遗志。
根据原来编选原则,《东皋诗存》不录生者作品。如今,情况突变,“同人伤之,搜罗之珩遗稿,殿之集末。”王国栋泣跋曰:“所可痛者,余与樵所、瘦石共襄璞庄纂辑前诗,而今乃兼纂璞庄之诗,为初念所万万不到也。然璞庄之名以存前诗而存,璞庄之诗亦与前贤而著,幸之乎益伤之矣!”然而,这一举措日后曾引起他人误解。
《东皋诗存》以年代为先后,自宋胡瑗以下7人13首,元陈应雷、郭通甫2人6首,明许鹏以下82人1439首,清丁日乾等323人4310首,附名媛21人320首,方丈12人277首,流寓22人815首;诗余四卷,49人(其中44人有诗被採入诗存)493 首;汪之珩诗269首,词11首。全集共五十二卷,计採录475人的诗词7953首。可谓洋洋大观。是书成为南通历史上最早的诗歌大成,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价值。
乾隆三十一年版的《东皋诗存》为楷书刻本,汪氏文园停云馆藏板,每卷卷端题“同里江大锐樵所、兴化王国栋竹楼、同里黄振瘦石仝订,汪之珩璞庄征辑,兴化左亭筠谿校讹”。《东皋诗存》卷前有乾隆丙戌冬十一月袁枚手书之序、汪之珩征辑《东皋诗存》启、凡例、参阅姓氏、目次,卷后有王国栋跋、秦大士《汪璞庄小传》。
《东皋诗余》附于《东皋诗存》之后,首末分部有江大锐序、黄振跋。
袁枚之序
汪之珩弥留之际,就交代家人务必请袁枚为《东皋诗存》作序。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掘港诗人林李(铁箫)与之多有交往,林李的贺寿诗被袁枚的《八十寿言》选入,《随园诗话》及《补遗》多处记载有林李之诗句。林李去世于金陵,袁枚葬其于观音门外,且亲题其墓碑:“清故诗人林铁箫之墓”。掘港诗人江干(片石)与袁枚亦有交往,袁枚曾会宾客于随园,饮酒评诗,对江片石以“江南老名宿目之”;嘉庆元年,为《片石诗钞》作序。
(未完待续)
黄慎画汪之珩坐梅图
汪之珩像
汪之珩传
东皋诗汇
启事
诗存卷一
袁枚手书原序(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