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0年09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怡 书 苑
2020年09月04日

读《学生眼中的好教育》有感

□ 朱亚楠

阅读量:1649    本文字数:1025

 

在学校其他老师的推荐下,有幸拜读了张贵勇的《学生眼中的好教育》一书。初捧新书,已然被封面上的一段文字吸引——“孩子天生是生活家、艺术家,更是教育家——那些藏在童真深处的单纯、善良,那些看似幼稚实则隽永的话语,总能让人醍醐灌顶。”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思考“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学校应该给学生怎样的教育?”从这本书中我似乎渐渐找到了答案。我们一直以自己的意愿和方式给孩子灌输知识,却忘了聆听孩子的心声与想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与学生沟通,站在儿童的立场,遵循儿童本位和教育规律,其实从儿童身上我们会发现很多教育的秘密。

我们或许可以停下来,坐在学生身边和他们聊聊。回首我的学生生涯,我觉得对我影响最深的并不一定是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教师在无形中对我的影响,或是一次对话,或是一次闲聊。而现在身份进行了转变,作为教育者,我相信在与学生的某次交谈中,我也能在学生心中留下一颗小小的种子,当然我希望这是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能让学生感到温暖与快乐。

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富矿,我们应该深度挖掘,多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从孩子身上,我们或许能够找到教育的诀窍,看到我们平时在教育中看不到的一面,这样我们才能慢慢地爱上教育,成为我们喜欢的自己。

越是深深品读,越能有一种来自心底里的感悟与反思:教育的秘密,就在学生那里,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只有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地走进教育本身。孩子有天然地感悟力和独到的看法。他们心中都有一杆秤,一把尺,能衡量出教育的好坏和教育的优劣。只有身处温馨快乐的教育环境中,孩子才能如花朵般绽放;若是身处应试教育的氛围中,孩子的生命状态可想而知。

全书一直在强调“从心”教育,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是不无道理的,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我们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家长,我们都不能主观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我们应该多倾听孩子的声音,多和他们说说话,了解他们长大了多少,他们真正需要什么。现在很多孩子越来越难管教,越来越叛逆,或许根本原因就是缺少沟通。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虽然整天和数字打交道,但我不喜欢用数据来量化学生的优劣好坏,我们不能只看到拿什么第一名、进名校的大门,而要看到进社会的大门。作为教师,不能只看到自己教的学生成绩是否出色,还应看到对学生的心灵是否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走进儿童,从心教育”的真正意义,真正做到关注儿童才能让教育更好地发挥其价值,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