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3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人物周刊
2021年03月01日

黄海滩涂一“奔牛”

□ 包玉龙 李卫亮

阅读量:1990    本文字数:5452

 

负重奋进、埋头苦干的海子牛精神是如东城市精神的内核。这种城市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如东人,也被一代代如东人薪火相传,特别是在当下创新创业的新时代、新征程上,千千万万个“海子牛”正在如东大地上留下一行行砥砺前行、开拓进取的历史足印。

大豫镇渔民周士辉,就是千千万万个“海子牛”中的一员。数十年如一日,他矢志不移,筑梦滩涂、耕耘滩涂,用初心使命书写了新时代创业发展、造福社会的壮美篇章:披荆斩棘,开启了滩涂生态养殖事业;情牵百姓,多途径开展扶贫帮困;热心公益,投资创办了全国首家融科普、教育、宣传及旅游于一体的滩涂主题展览馆,组织编撰了全国首部以滩涂为主题的地方性中小学教材——《江苏沿海滩涂》,牵头举办了全国首个滩涂文化论坛、滩涂文化节……

 

顺应发展大潮,劈风斩浪,书写创业新篇

 

打小生活在海边的周士辉,渔家生活的艰苦,让他懂得了人生的不易,也让他成为了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人。4年的部队生活,让他在严格锻炼中淬炼了坚强的意志品格,哪怕满是荆棘坎坷,他也从不气馁,从不言弃。

有着牛的闯劲和韧劲的周士辉,从部队回到地方后,先后当过木工、油漆工、电工,到企业跑过供销,远赴广西、海南干过文蛤养殖,初尝了创业的酸甜苦辣。从事滩涂养殖的父亲,在一次车祸中意外去世,让他始料不及,也让他在经历了人生的一次次艰难考验后,下定决心,接过了父亲遗留下来的未尽事业。2009年,他在合作伙伴的支持和帮助下,拉开了滩涂围垦开发的大幕。然而,好事多磨,正当围垦合龙的关键时刻,上天给了他最严峻、最惊心动魄的考验——史所罕见、持续两个多月的台风天气。台风最大的一次,达到了12级,大潮如同排山倒海,把一段长300米、底宽45米的大堤,冲得只剩下了不到30公分宽。危急关头,周士辉身先士卒跳入了海水中,展开了与潮水争夺时间的接力赛、冲刺战,最终赶在潮水来临前20多分钟完成了抢修。两个多月中,周士辉倾其所有,累计投入970多万元用于防洪抢修。也许是他的顽强不屈感动了上天,他们赢得了胜利, 2013年4月30日,整个项目四期工程全部围垦成功,累计围垦总面积2.3万亩。

围垦成功,让周士辉有了施展抱负的平台,滩涂养殖事业由此风生水起。他四处奔忙,北上山东、大连,南下浙江、福建考察学习,一方面有针对性地拜访重点养殖企业,深交朋友,虚心取经;一方面和水产养殖科研院所加强沟通联系,结成了产学研合作伙伴。

2013年夏季,周士辉在一次出海时意外发现,滩涂的渔网上竟然挂着海蜇。他不禁好奇:海蜇不是生长在海里吗?怎么会跑到滩涂上来呢?疑惑之间,他又突发奇想,如果海蜇能够人工养殖,岂不是实现了水产养殖的又一突破?周士辉是个有想法就要尝试的人,立即跟相关科研院所沟通探讨。令他喜出望外的是,大连一家企业还真养殖成功了,而且海蜇的品质比野生的还要好。周士辉马不停蹄奔赴大连学习取经,前往上海海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寻求技术合作。在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海蜇当年试养成功,并在苗种繁育 、饵料配给等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2014年,周士辉乘势而上,利用三期工程围垦的3000亩水库开始规模化养殖海蜇,同时还形成了育苗、养殖、销售一条龙发展格局,年产值达到5000多万元。

文蛤从滩涂养殖转为池塘养殖,虽然避免了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但海水的流动性小了,营养物质变少了。周士辉四处求教,请来上海理工大学、江苏海洋水产研究所的专家蹲点指导,探索出文蛤和鱼虾立体混养的养殖模式,使得难题迎刃而解。泥底下养文蛤,泥上面养脊尾白虾及马尾鱼、黑鲷,虾和鱼的排泄物为文蛤提供了有机营养,鱼能为虾池增氧,同时还吃病死虾,减少了病毒传播,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最可喜的是,养殖品种变多了,池塘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了,可谓一举多得。

文蛤有着“天下第一鲜”的美誉,然而有一种红文蛤,不仅鲜美无比,营养价值也胜过普通文蛤,堪称文蛤中的极品。这种文蛤比较罕见,在野生文蛤中的出现率不到5%,销售价格是普通文蛤的3倍。2016年,江苏海洋水产研究所经过多年的科技攻关,终于成功选育出红文蛤苗。周士辉主动请缨,承担起试养、繁育的任务,并且在苗种培育方面逐步摸索积累了成熟的经验做法。培育期内,每年培育大规格优质苗种2万多粒,性状比例稳定在100%,比普通文蛤增产23%,成活率提高26.1%。这一项目列入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养殖面积由原来的100多亩扩展到300多亩。

产学研相结合,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荒芜的土地,让希望之树一天天长出新绿,一天天长高长大。周士辉不断探索创新,还新上了黄泥螺、大竹蛏等市场稀缺的新项目,脊尾白虾采取高涂开放式养殖,实现了无害化、生态化养殖,亩产达到400多斤。短短几年间周士辉先后开发建设2500亩水库型生态养殖基地、1000亩省级科研实验基地、500亩农业部国家级江苏河蟹繁育中心鑫磊繁育基地、多功能育苗车间4000平方米、海蜇加工车间4000平方米。

条件好、服务优,养殖户们口口相传,周边海门、启东的养殖户接踵而至,远在山东、浙江的养殖户也慕名而来,先后有500多户养殖户、1000多名养殖员工落户扎根,昔日的荒凉之地正在成为一片创业的热土。

 

不忘初心使命,慷慨解囊,袒露赤子情怀

 

2014年8月10日,周士辉作为镇人大代表,到选区巩王村开展访选民活动,在听取社情民意的同时,他的心却被眼前的一幕幕刺痛了——

 

 

在一间简陋的平瓦房里,周士辉见到一对祖孙,70多岁的老奶奶和孙女小惠相依为命。小惠的爸爸5年前死于肝癌,妈妈因为忍受不了贫穷,改嫁到了外地,至今没有回来过,也没有一丝音讯。这个家庭的贫穷家徒四壁,唯一引人注目的,就是小惠贴满墙壁的一张张奖状,算得上是这个家庭最大的财富。小惠已经上初中,年年都被评为“三好生”,平时学习很刻苦。周士辉翻看了小惠的作文本,当他读到《奶奶,你不要哭》这篇作文时,他被深深地打动了。

在另一户家庭走访,出来招呼客人的是个十四、五岁的小男孩。小男孩的爸爸两年前因为一场车祸,瘫痪在床;妈妈先天性残疾,脑子不太好使;奶奶年老体衰,双目失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男孩每天四点钟起床,料理好家务和家人的生活起居,然后又匆匆赶去上学。他有退学的打算,但被父亲和老师劝阻了。看到一群陌生人前来拜访,他沉默寡言,无所适从。在这个家庭,周士辉看到了或木然、或无助、或悲哀、或渴盼的眼神,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抑和沉重。

当天,周士辉走访了好多这样不幸的家庭。他一次又一次偷偷抹去了夺眶而出的泪水,一次又一次把可怜的孩子紧紧拥抱在怀里,告诉他们:“不要怕,叔叔一定会帮助你!”

回到家中,周士辉寝食不安,他的脑海里总是浮现着一双双无助的、渴盼的眼神。第二天一大早,他赶到了巩王村村部,在村干部的陪同下,又一次走访了贫困家庭,给每户送去了1000元钱和孩子学习生活的必需品。

帮扶过程中,周士辉认识到,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只要把孩子培养好了,家庭脱贫就有了希望。他特地到兵房中学,请校长逐班级了解贫困学生的情况,不仅给每个贫困学生送去了助学金,还与1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建立了长期挂钩帮扶关系。

扶贫工作面广量大,任重道远,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杯水车薪。他找到了万豪建材公司董事长张志泉,提出了携手扶贫的想法,并在一周后出资创立了大豫镇爱心教育基金,此举得到了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等10多家媒体的关注。2016年,在周士辉等人的倡议下,大豫镇成立了爱心助困协会,爱心群体进一步发展壮大。几年来,爱心教育基金累计发放助学款3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00多名。

在大力帮扶身边人的同时,周士辉还化名“海夫”,把援助之手伸向了福建土楼、广东湛江等地贫困家庭。陕西南郑区是如东扶贫协作友好区,周士辉主动加入到扶贫协作的行列中,2018年与该区黎坪镇达成了中华蜂种蜂繁育养殖示范基地项目合作意向,计划利用贫困村资源禀赋,采取“政府+企业+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的产业链形式,带动当地贫困户发展中华蜂规模养殖业,助力产业扶贫、精准扶贫。

周士辉是个孝子,只要不出差,即使生意再忙,都会坚持每天回村里与母亲聊聊天,吃顿饭。在通往家中的那条乡村小道,打他有记忆起,一直都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特别是下雨天,泥泞不堪。让他揪心的是,村民们致富太难了,瓜果蔬菜运出去卖,不是肩挑背扛,就是人力车、拖拉机一拨一拨地往外拉,那个折腾,费时又费力。如果遇上连续雨天,瓜果蔬菜无法运出去,就会烂在地里,村民们辛辛苦苦忙了一季,即将到手的收入也就泡汤了。

2015年秋季,周士辉出资20多万元、上级财政贴补一部分,一条长3.8公里的强民村水泥路全面建成。路修好了,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农作物运不出、卖不走了,发展致富项目的劲头越来越足,以前有些农户怕冒风险,以种植小麦、棉花等传统经济作物为主,而现在,纷纷发展起了大棚西瓜、出口蔬菜等高效作物。每到收购季节,经销商的大卡车就开到了村边田头,直接把瓜果蔬菜一车接一车地运走,村民们由衷称赞:“士辉路真是一条致富路、幸福路!”几年来,周士辉还先后捐助100多万元,为周边交通条件落后的渔业村筑起了一条条致富路、架起了一座座幸福桥。

 

打造乡愁品牌,滩涂建馆,扛起责任担当

 

2017年7月 22日,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由周士辉一手创办的全国首家以滩涂为主题的科学普及教育展览馆——江苏滩涂馆正式开馆。

周士辉不止一次听到老渔民叹息:“这年头,海里的鱼虾越来越少了,如果把鱼子鱼孙都捕光了,到时候,我们还拿什么交给子孙后代呀!”他去学校慰问,一个小女孩画了一张漫画送给他,画上画着一条鲸鱼从布满垃圾的大海里探出头,大声叫着:“救救我!”小女孩在画的下方醒目地写着“海洋的呐喊”。一次次,周士辉被刺痛着、震撼着、警醒着,愈发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

一段时间,周士辉常常有一种冲动,总是想着要为保护海洋、滩涂做点什么。他苦苦思索着、探寻着,福建莆田一位退休老人自筹资金创办海洋贝类展览馆的新闻,激发了他的灵感:“如东是滩涂大县,我为何不创办一家滩涂馆,让人们了解滩涂、认识滩涂,唤起他们保护海洋滩涂、科学开发利用海洋滩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呢?”

周士辉的心中蹿起了簇簇火苗,他的想法得到国家和省、市海洋渔业部门的充分认可和大力支持。中国海洋报社派出专业骨干团队,从展馆主题构思、规划设计、功能布局等方面提供了一条龙、全方位服务。2017年3月1日,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总建设面积700平方米、总投资800万元的江苏滩涂馆启动建设。

周士辉视滩涂馆如己出、如生命,全心投入、全力以赴。展馆建设没有场地,他力排众议,把公司的两层办公大楼腾了出来。相关资料短缺,他不辞劳苦,带领一班人深入渔民家中收集原始的下海捕捞工具,远赴海南等地寻购砗磲、玳瑁和“四大名螺”等珍贵海洋物种的标本。每天,他都会到施工场地细致检查、细心品味,连一点瑕疵也不放过,就像艺术家一样如痴如醉地雕琢着自己的作品。

历时四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倾注着周士辉热情和心血,凝聚着社会各界智慧和汗水的江苏滩涂馆,如同一个新生的婴儿呈现在世人面前。

门前广场上,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创作的海子牛雕塑格外引人注目,彰显了砥砺前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走进展馆,大海的气息、滩涂的壮美迎面而来。展厅里布置着丹顶鹤、海豹、海龟等上百种珍贵海洋生物的标本,场景逼真,栩栩如生;塑模沙盘配合多媒体数字电影,演示了新石器时代以来江苏滩涂海岸线的变化过程,揭示了滩涂和人类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每一个展区主题突出,实景和虚景相结合,采用影像、视频、照片、文字等形式和声、光、电巧妙配合的现代化设计手法,展示了全国各地绚丽多彩的滩涂风光、丰富多样的滩涂资源,让人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周士辉不简单,把宣传滩涂、保护滩涂当成了一份责任、一份事业、一种追求,勇气可嘉、精神可嘉,真正为全国的滩涂保护和开发利用树起了一面旗帜!” 国家海洋渔业部门相关领导在参观体验后如是感慨。几位渔民拍着周士辉的肩膀说出了掏心窝的话,“干得好、干得好!以前只想着赚钱吃饭,有得捕自然使劲捕,没得捕也会想着法子捕。这回接受教育了,一定要改变观念、改变作业方法,保护好海洋滩涂、保护好我们的饭碗!”

滩涂馆建成后,不仅对外免费开放,还向参观者免费赠送滩涂宣传的手册和光碟,如东及周边地区的中小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纷至沓来。到如东旅游的游客常常慕名而来,一些大人在自己参观后,还特地带上孩子故地重游,他们说,这对孩子的教育非常有意义,既让孩子领略了滩涂风光、增加了知识,也培养了孩子热爱大自然、呵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018年8月26日, 在周士辉的慷慨赞助和精心安排下,陕西汉中南郑区1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代表到如东开展青少年交流活动。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近距离走近大海、亲近滩涂,兴奋而激动,回到家乡后,他们不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同学听,还拿起笔,记录下了这次美好幸福之旅。中国海洋报《亲海特刊》以“走出大山看大海”为题,整版刊登了南郑区赴如学生代表看海感受的文章,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

几年来,周士辉一直致力于海洋文化传播和海洋公益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由他牵头承办的江苏首届滩涂文化论坛,为如东进一步开发保护滩涂,打造滩涂文化品牌拓展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与中国海洋报社联合创办了面向青少年读者的《亲海特刊》、开展了钓鱼岛历史与主权、东海区美丽海岛图片展、海洋灾害与防灾减灾等海洋科普系列活动,合力推进海洋知识普及、公众海洋意识提升;以如东丰富的滩涂资源为载体,举办了全国首个滩涂文化节,充分展示了如东滩涂的独特魅力;组织资深教育专家编撰的旨在培养学生海洋文化意识的科普读物——《江苏沿海滩涂》,成为全国首部以滩涂为主题的地方性中小学教材。

2017年周士辉被评为“南通市劳动模范”,2019年,他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荣膺“中国年度海洋人物”,成为遐迩闻名,受人敬重的亲海大使、护海模范。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