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风骨
□ 张庆梓
“酒”是愁的解;“泪”是爱的痕。
—— 题记
时光轮回,没有风骨,终将万劫不复,终成过眼烟云。
荒烟蔓草,总有些人驻足历史,烙下印记,用某种符号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放大。诸如,范仲淹的词,或豪放或悲壮或婉约,融多种味道于一体,于逝者如斯中亮如明灯,将历史的一瞬点亮!
最喜爱范仲淹的词,凄美又不失热情。
翻遍《宋词》,范仲淹留下的词并不多,但每一首都被我们所熟知。重温范词,却惊奇的发现“酒”和“泪”的身影频频可见。是偶然,还是刻意?
“浊酒一杯家万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词出自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因着这首词,词人被欧阳修称为“穷塞主”。是的,词人是当之无愧的塞主,然而他并不穷。1040年西夏与北宋对峙,战争一触即发,词人被朝廷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相当于现在的某军区副司令),领兵镇守西北边疆。
词人来到边关后饱尝了战争的无情和残酷,边关的寂寥和苦寒。他独自站在城楼上,放眼望去远山已无半点绿意,城下还有未来得及掩埋的尸骨,耳边却又回响起悠悠的羌笛。他第一次触碰到这冰冷的现实,此情此景,不禁勾起了思乡之情。他再也无法压抑内心的情感,举杯遥祝,或许是故乡的亲朋,或许是庙堂上的君王,也或许是天下的黎民。他留下了眼泪,为了他所热爱的一切。
他为了这一切,付出了行动。分析了敌我实际情况后,力排众议积极主张“以守为攻”,逐渐弥补了北宋骑兵不敌西夏骑兵的弱势。大力培养和提拔有才干的将领,因此涌现出了一批狄青、种世衡等民族英雄。更可爱的是,他还主持修了十二座城,由南向北一直修到了西夏人的家门口,热切的邀请流亡的百姓和羌族人回到故土。他做的这些事虽无益封侯拜相,却保国安民,与“一将功成万骨枯”高下立分。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句词出自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后来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化用了这首词的开头“碧云天,黄叶地”,把离愁别绪渲染到了极致。
词人来到边关已经三年多了,战事稍稍好转,而他的心情却并未因此轻松。这天晚上词人独上高楼,望着夜空的那轮明月,再次举起了酒杯。这次他并没有遥祝,而是一饮而尽,两行热泪却又再次滚烫了脸颊。他喝下去的不仅是思乡之苦,更是无奈之情。三年多的军旅生涯,让他意识到什么选拔人才,什么屯田之法都是治标不治本。体制不改变,大宋依然还是挡不住西夏强悍的铁骑。
终于等到了“庆历和议”,西夏李元昊低下了他高傲的头颅,向大宋“称臣”。词人被召回了京城,再次回到了歌舞升平的汴梁城,再次回到了暮气沉沉的朝廷。去时陌上花如锦,归来秋叶带蝉声。
仁宗急切的召见范仲淹商量改革大计。这一次范仲淹犹豫了,因为他深知改革的阻力很大很大。然而,当他回想起戍边时流亡的百姓,战死的将士,他再次鼓起了勇气,提笔写下了《答手诏条陈十事疏》。上疏中主要的思想就是改革吏治,富国强兵,就此也拉开了“庆历新政”的序幕。“难筹蹈海亦英雄”,不管结果如何,他努力了,他奋斗了,为了他所热爱的一切。
“酒”和“泪”是相伴相生,因为它让人对现实刻骨铭心;“酒”和“泪”孪生而至,因为它让人对世界仍葆有一颗爱心。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需要平凡而勇敢的心去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