栟茶,张謇的血缘故里
□ 吴 剑 坤
今天,人们都知道张謇独子张孝若身上流淌着如东人的血脉。人们还记得,张謇嫡孙、张孝若之子、全国政协常委张绪武先生于2004年拜访其母吴道愔故里——双甸北吴家庄时,情注笔端,欣然题词:“访血缘故里,祝早日腾飞”。可是,张謇身上同样也流淌着如东人的血脉,对此,却鲜为人知。殊不知,这还与一个栟茶人有关。他,就是吴圣揆。吴圣揆,栟茶场吴松年之子,妻殷氏。
张謇家祖籍常熟,元朝末年,为躲避战乱,迁至江北,世代业农。到了清乾隆年间,张謇的高祖张元臣携子张文奎等迁至金沙东郊的瞿家园。到张文奎这一辈,张家已小有家产。嘉庆元年(1796),张文奎去世,其三子张朝彦的两个哥哥都已离家,张朝彦与母亲在一起生活。在张朝彦16岁那年,其母亲暴病身亡。张朝彦孑然一身,少不更事,只得依靠嫁在附近邱家的姐姐当家理事。谁知这位姐姐怀疑母亲给弟弟留有“私房钱”,就唆使夫家的侄子引诱拉拢其赌钱,被骗入赌场的张朝彦,不过两年,便输光了家产,流落到金沙镇。
其时,吴圣揆正在金沙场开瓷器店兼卖杂货,吴家只生有一独女。吴圣揆看到邻居张朝彦是一老实孩子,只因上当受骗才致家道中落的,于是,便招张朝彦入赘为婿,当儿子看待,只要求其生子后兼祧吴氏。张朝彦,就是张謇的祖父。种地之余,张朝彦也随吴家做些瓷器买卖,家境渐渐富裕起来。不久,张朝彦生子张彭年。此时,张朝彦已置田20余亩,经营一个小瓷器店。“时当嘉庆中叶”,张朝彦生了几个孩子后,不忍拖累丈人,便带着妻儿家小迁往西亭。
不久以后,吴圣揆夫妇迁到海门常乐经商兼务农。据说,生意最好的时候,雇用挑运叫卖瓷器的工人10余人。此后,吴圣揆将其父母和弟之坟从栟茶迁至常乐。
张彭年年纪较大后能够单独远行后,便每月从西亭走七十里路到常乐去一次,看望外祖父母吴圣揆夫妇,有事时,则住上十天八天。吴圣揆去世后,外祖母殷氏更需人照应,张彭年在西亭、常乐间来往更加频繁一些。
张彭年成年后娶葛氏,葛氏生下长子,名长源。道光年间,年迈的殷氏要求在西亭的张朝彦夫妇为张彭年再娶一房,住在常乐,也好照顾自己,于是殷氏相中的东台(栟茶时属东台)同乡金氏成为张彭年的二房。不久以后,张彭年奉父张朝彦之命离开西亭,侨寓海门,在常乐镇长住下来,以孝奉母家,照顾外祖母殷氏。张彭年从吴圣揆夫妇那里接受了全部店面、房产和数十亩田地,家境明显宽裕。
道光三十年(1850),金氏在常乐生下长子长庆;咸丰元年(1851),生下次子长春,即张詧;咸丰三年(1853),生下三子长泰,即张謇。吴圣揆也就成为张詧、张謇的外曾祖父。葛氏又为张彭年生下第五个儿子。同年,张朝彦在西亭去世。咸丰五年(1855)七月,张謇三岁时,外曾祖母殷氏去世,享年八十有一。咸丰七年(1857),金氏所生三个儿子一起入私塾,为践行张朝彦入赘时兼祧吴氏之前约,长庆、长春、长泰分别取名吴庆华、吴首梅、吴起元。吴首梅即张詧,吴起元即张謇。咸丰十年(1860)三月,张朝彦之妻、张謇祖母吴氏病故于西亭。后来,张彭年将金氏所生的三个儿子又都改姓张。张彭年的五个儿子依次分别取名誉、謩、詧、謇、警。按照伯、仲、叔、季的传统顺序,张詧故取字叔俨,张謇取字季直,依照排行,人们俗称张詧为张三先生、张謇为张四先生。张季直、张季子之“季”即因张謇是第四子而来。张謇在北京考状元时自开履历称:“世居通州金沙场,后迁西亭,侨居海门长乐镇(即今常乐镇)。”这就是海门人说张謇是常乐人的缘由。
关于上述这段历史,张謇在述及府君,即其父亲张彭年时曾说:“先曾祖母特爱府君,幼从学村塾。年十六岁时,在塾闻母猝病,急归省己噤,不能处分后事。既葬,家日蚀於前,嫁长姊之族诱之博,覆焉。外曾祖东台栟茶吴圣揆公为小瓷商於金沙场,无子,止一女,习知府君忠朴被绐家落,怜之,赘为婿如子,命生子兼祧吴氏。时当嘉庆中叶,嗣胤日繁,虑为外家累,乃迁西亭。旋外曾祖亦迁海门常乐镇,兼治小农……”(《啬翁自订年谱 二卷》)
张謇兄弟对先外曾祖父母十分孝敬。光绪三年(1877),张謇父亲张彭年和母亲金氏六十大寿,张謇请传真画师、海门人张衡为父母亲画像。传真画师当时通常用国画工笔重彩的技法为人造像。在光绪五年(1879),金氏去世。张衡为张謇兄弟画“张氏吴氏四代支像”,因为“士庶祭只四代”,故“支像”中有外曾祖父吴圣揆及外曾祖母殷氏、祖父张朝彦及祖母吴氏等。画此“支像”的目的是“将以奉祭也。”这幅“支像”后来供奉在海门常乐镇的张氏家庙里,而往家庙致祭,则是张謇兄弟一生中十分重视的事情。张謇于光绪六年(1880)撰有《代大人作合绘张氏吴氏四代支像记》:“支象之绘也,恶乎而昉也?子孙去其先日远,颂貌仪色之不可目而接,一一象其生于绘,岁时展祭,致其慕而因诏于后,曰若者高,若者曾,若者祖,如是也。然则虽上溯之始祖固宜,曷为四代也?士庶祭只四代,将以奉祭也,制不得以越也。其合吴于张者何?张之先中落,我父孤而寒微,昏于吴,靡自成立;父于吴,抑婿而子也。父兼子于吴,故合吴二代也。图自我曾王父、外曾王父始,曰四代者,我与之也。我与之者何?程子有言,不似则人须及早为衰老而自图,犹先贤志也。像有本,有无本。无本者象有本之像,与幼所咨闻于长老,铢摹而黍拟者也。图上方之左,曾王父元臣公,曾王母秦孺人。右外曾王父松年公,外曾王母徐孺人、陆孺人。次左王父文奎公,王母姚孺人。右外王父圣揆公,外王母殷孺人。又次父朝彦公,母吴孺人。又次手如意而坐者我也,坐少前而左者妇孺人葛,右妇孺人金。金,外王父母所聘,命生子为吴后者也。其立而左右金孺人者子庆华若妇。华,孺人出,盖吴姓。华同母生詧若謇。詧、謇今不吴而华独仍吴者何?华十岁殇,去詧、謇试而归张九年。事原其旧,庶后之人得镜其朔也。绘者谁?海门上舍生张莘田衡也。记者彭年。奉命而书者子謇也。绘之时,光绪六年六月也。”(《张謇全集6艺文杂著》)文中,将“支像”中何以有外曾祖父吴圣揆及外曾祖母殷氏说得清清楚楚。虽然,文章是以“大人”,即其父张彭年名义所写,可是也体现了执笔者张謇对栟茶人吴圣揆夫妇的敬重。
不仅如此,张謇兄弟每逢节序都为外曾祖父母去上坟祭奠。民国五年(1916),因为道路扩建而需迁祖坟,张謇在《迁吴氏张氏常乐先茔记》中载:“自余兄弟幼时,习闻外曾祖父尝至栟茶,奉外高祖父母与其弟之骨葬于常乐,外曾祖父母既殁而袝焉。今启外曾祖之茔,得外叔曾祖之骨,求外高祖父母遗蜕所在,纵横尽兆域十余步,深逾四尺,先后竟三日不可得也。不敢以昔闻自诬,乃奉外曾祖父母为新茔主,而外叔曾祖……以次隶昭穆”。(《张謇全集6 艺文杂著》)
日后当张謇为祖母金氏乡梓题写“古一柱楼”时,其笔墨间也许融入了几分对血缘故里栟茶的眷恋之情。
张詧、张謇兄弟为感戴母恩,关怀母亲金氏的故里,于金氏已逝世四十年的民国八年 (1919),在东台城郊王家舍购地,独资创办一所师范学校,取名“母里师范”,以泽惠后人。
关于母里师范,顺便说几句题外之话。于港人刘守铭(1894-1946)于1926年到母里师范任教师,次年,刘守铭、胡植哉在地下党员陈雪生介绍下入党。领导了母里师范和东台中学的“C.Y联合支部”学生运动。1928年春,刘守铭、胡植哉以学校地下党代表身份参加东台县委扩大会议,因人告密,与会的中共地下党南通特委书记黄逸峰、母里师范党代表刘守铭和胡植哉等七位党员被捕,因为证据不足获保释。此后,刘守铭、胡植哉转移到栟茶镇,刘守铭在栟茶创办救济院,兴办符堑小学及黄花港分校,协办《滨海报》。胡金培,字植哉,海安人,到栟茶初级中学任训育主任,后任校长。曾创办《栟中月刊》。
张謇海门故居
张謇家庭合影
张氏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