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阅读“云”分享 “书香如东”我力行
如东县人文社科经典阅读推广人好书线上纳凉分享会成果摘编(三)
编者按 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提高公众人文社科素养,我县组建了首批人文社科经典阅读推广人队伍,通过前期经典好书推荐,175名推广人投票产生了60本“最感兴趣的经典好书”,县社科联顺势在7、8月份,分七期举办人文社科经典阅读推广人好书线上纳凉分享会。现摘选第三期线上纳凉分享会的部分交流成果,以期通过共读共享,积极营造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为推进如东书香城市建设提供社科力量。
逆风飞翔,向光而行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 施海飞
再次读完《追风筝的人》,脑海里闪现着两组词: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这部小说不仅是主人公阿米尔的心灵成长史,也是阿富汗这个国家的苦难史。它之所以能够吸引不同国家的读者,撼动读者内心,是因为它对如何拯救人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现代人面临的问题。
本书讲述的是: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一起长大,阿米尔的父亲却更关心哈桑,这让阿米尔产生了嫉妒心理。在一场阿富汗传统的风筝比赛中,哈桑被侵犯,阿米尔目睹了一切却选择逃避,还用计谋逼走哈桑。后来阿富汗战火燃起,阿米尔和父亲逃到美国开始了新的生活。多年后,阿米尔接到了一通“救赎”电话,得知父亲一直隐瞒的一个秘密——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但此时哈桑已经死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被困在了喀布尔。为了补偿对哈桑的愧疚,在历经困难后,阿米尔救出了索拉博,并带他回美国一起生活。为帮助索拉博适应新生活,阿米尔决定带索拉博去放风筝。当他们斗风筝胜利时,阿米尔内心涌出了一句哈桑对他说过很多遍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索拉博露出了微笑,阿米尔也真正得到了救赎。
哈桑是不幸的,阿米尔又何尝不是?他们的不幸,是时代的产物。如果没有种族歧视,哈桑也许就不会受到侮辱;如果哈桑没有受到侮辱,阿米尔也就不会一直生活在愧疚中,以至于他认为自己没有孩子是因为自己应得的惩罚;如果没有战争,哈桑和妻子就不会为了守护老爷的家而惨遭毒手,索拉博就不会成为孤儿,沦为极端分子的玩物……但假设是不存在的,事实正发生着。战争让父亲成为稀有物品,遭受战火蹂躏的阿富汗人挣扎着、生活着。读到这儿,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有国才有家”。没有国的庇护,纵使你曾经多么光鲜亮丽,都会在一夜之间一无所有。但是哈桑和阿米尔又是幸运的,哈桑的儿子和阿米尔历经千辛万苦,逆风飞翔,最终实现和解,解除隔阂,阿米尔的灵魂也得到了救赎。
故事的结尾处,作者写到:“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
作者在追什么?在追风筝,在追一颗正直勇敢的心,在追心中那个理想中的自己,在追一个和平的祖国,在追孩子们安稳幸福的未来……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哪怕历经坎坷,仍有逆风飞翔的勇气。
(工作单位:如东县袁庄镇社区教育中心)
江山不负英雄泪
且把利剑破长空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 赵孝谦
“一个国家在崛起的过程中,经历过何等痛苦的刮骨疗毒,又有多少壮士断腕呢?”2017年反腐斗争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凭借曲折惊奇的故事情节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高居热播榜,同时也让严谨却梦幻的历史名作《万历十五年》闯入观众的视线。在剧中,因这本明史书籍,高育良与高小凤“结缘”,高育良也因错误解读历史而走上歧途。
黄仁宇先生在书的开篇写道:“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谈及这段争议颇多的历史,读者通常热衷于讨论皇帝的励精图治或养尊处优,首辅的独裁或调和,将领的英勇无畏或贪图安逸,文官的清正廉洁或徇私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绝对保守,却忘记了那也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一代名相张居正勤勉克己,勠力改革,为“田赋不均,贫民失业”而奔走劳苦;儒雅首辅申时行恕道待人,推广诚信,“温和谦让,蕴藉而不立崖异”;模范官僚海瑞两袖清风,刚正不阿,“苦节自厉,诚为人所难能”;抗倭将领戚继光经文纬武,谋勇双全,“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于生死攸关时挺身而出,以一身忠勇护卫国家安定、百姓安康,纵使结局或抱憾归隐、或殉节蹈义,却也曾为黑夜带来光明。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英雄辈出的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无时无刻不在闪耀着英雄们的璀璨光辉。他们总是坚毅又果敢,总是一片赤诚,用自己的身躯缔造时代的辉煌。烈士赵一曼遗言诗“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字字泣血;武汉方舱医院医疗队请愿书“疫情不除,我们不退”的承诺掷地有声;23种疾病缠身,11万公里的家访路,个人100万元的捐款,“燃灯”校长张桂梅“用教育救一代人”的真挚愿望让无数人潸然落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勠力同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正值青春的我们,自当继承前辈先贤拼搏奋斗的传统,跨越“雪山”“草地”,征服“娄山关”“腊子口”,追寻信仰之光,怀揣英雄梦想,奔跑不息,奋斗不止。
(工作单位:如东县公安局)
以文物说历史
从极简品千年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读后感
□ 李婷玉
我近日看完一本书,书名为《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作者是张经纬。他在博物馆工作近十年,这本书便以博物馆里的文物为线索,按照从古到今的朝代顺序,选取每个朝代标志性器物,以文物引发出它所处的时代,进而剖析那个时代的兴衰过程。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代表文物,书中将一件件文物串联起来,反映出了我们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比如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给我们介绍了史前文明的“满天星斗”,让我们感受到被玉石改变的远古中国;商周、秦汉时期的青铜器皿、壁画,带我们探索隐藏在青铜器中的周代兴衰,为我们揭开了草原部落的崛起之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石窟佛像,让我们领略到不一样的魏晋风味和北朝政治;唐代的茶叶让我们了解为后世所传说的茶马贸易的状态;宋代的山水画让我们感受到两宋兴衰起伏;元代的江南园林为我们探索了元代士人的内心境界以及元代崩溃的原因;还有明代的硬木家具、清代的蓝染布……一件件文物像画卷一样,在作者的笔下展开,让我们了解为什么这些文物会在当时兴盛繁荣,为什么又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这十二章的内容里,作者切实地为我们勾画了上下千年的物质文化史,也勾勒出不一样的中国史。在这些故事中,文物已不再是一件件孤零零的艺术珍宝,而是成为历史脉络中生动的见证者了。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见识了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贯穿千年,我们从史前到现代,进步着我们的进步,变化着我们的变化。无论宏观还是微观,我们对生活舒适度的追求一直没变,这或许也就是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一种内在动力。
更幸运的是,古老的中国上下五千年,延续传承的还有很多,这一切还能连接上,还能让后人以及后人的后人来瞻仰。
(工作单位:如东县曹埠镇饮泉幼儿园)
以史为镜 且思且行
——《明朝那些事儿》阅读分享
□ 朱伟慧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发生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写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
推荐理由一:文笔幽默风趣
著名明史专家毛佩琦评价道:明月的写作不仅笔锋活泼幽默,而且加进了自己的感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拉近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每每读着,时不时会被逗得开怀大笑,又会为他点睛之笔的评价啧啧称赞。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贯穿整本书,让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历史史实化为一个个吸引眼球的故事,历史人物也变得有血有肉,仿佛在看电视剧,让人身临其境。
推荐理由二:史实客观公正
这本书兼具趣味性和专业性,他对史实的描写是客观公正的。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和笔记杂谈,以全视角来描写明朝历史,所以少不了那些臭名远扬的奸臣,如宦官王振,奸臣严嵩等;同时,我也看到了从龙场悟道到一心格竹,突破重重万难的王阳明;“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戚继光……时势造英雄,这些英雄都是明朝历史河流中闪亮的一笔。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行为有客观公正的善恶评判,没有为自己喜欢的人物润色,也没有把自己讨厌的人物刻意贬低,给我们讲的就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儿。
推荐理由三:哲理发人深思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从徐阶、张居正、戚继光等英雄人物身上汲取到无穷的力量,无论是顺境还是挫折,都应该坦然面对,磨练自己,厚积薄发。全书最后以徐霞客的故事引出值得深思的一句话:“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纵观历史长河,你或成功、或悲壮,在历史的书本里,不过是短短的几页纸而已,你我都是普通人,做不到名垂千史,但我们能做的,是活好自己的一生,活出自己的样子。
以上三点是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我希望朋友们有时间也去看看这本书,一定会让你们受益匪浅。
(工作单位:如东县大豫镇丁店小学)
生活虐我千百遍
我待生活如初恋
——走进苏轼
□ 瞿小红
写苏轼的书有很多,但我最想推荐的是刘小川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传》,因为题中一词——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是苏东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一句词,有形有神,很有画面感、感染力。细雨蒙蒙、竹叶潇潇,在竹林深处湿漉漉的、长满青苔的石板路上 ,有个穿着简陋簑衣的人,信步踱来。他带着从容与自信,带着窥透一切的豁达,如一道光穿透了周遭昏暗的雨雾。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北宋文坛的地位让人敬仰、佩服,但更让人为之震撼的是他遭受极大的苦难后,依然坚定的热爱生活,拥有坚韧豁达的生活态度。
与苏轼无人能及的成就相对应的是生活给他的磨难。他被称为“北宋第一惨”,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为官四十年,被贬三十年。这样的生活经历放到任何人身上都是致命的打击,苏轼也是凡人,他心中也会痛苦郁闷,也会辗转反侧,也想乘风归去,但他每次都能自我宽慰“高处不胜寒”“此事古难全”。为官被贬得再远,也不忘为民造福,保水抗旱、开发煤田……生活再艰苦,仍对美食和文学充满热爱,发明了许多美食——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豆腐……真实的痛苦着,也真实的热爱着,没有半点虚伪,没有因为痛苦而对命运妥协半分。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生命的最高境界,是用充满洞察力的目光蔑视困境时拥有的纯真趣味,是罗曼罗兰所说的真正的英雄主义!
(工作单位:如东县新店镇新店初级中学)
读家书 学家教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 徐国军
世上官宦之家,大多逃不出“盛不过三代”的魔咒,但晚清重臣曾国藩,240多位子孙中,没出过一个败子,而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外交家、教育家、诗人、科学家和高级干部。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们仰望曾国藩追求“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更让我们感悟到一个家族崛起的自身密码——《曾国藩家书》中所展示出来良好的家教方式。
一、以身垂范
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一言一行、举止风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曾国藩正是以身垂范、春风化雨,子侄浸润其中,自然而成贤子弟。一是虑事仔细,孝在其中。在日常中体现其对父母的关心牵挂,子女耳濡目染,想要出不孝之子难啊!二是亲派用度,俭在其中。简朴是曾国藩一生恪守的生活原则,也是其家教的重要内容。三是夙兴夜寐,勤在其中。曾国藩家书中多次提到子侄宜守“勤敬”,认为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败。他在给儿子的信中说:“余在军中不废学问,读书写字从未间断。”这种教育是形象生动的,无形中对子侄产生积极影响。
二、督促鞭策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强调个人的自我督促,“吾日三省吾身”,曾国藩深谙此道。在生活中,他不仅自己践行“慎独”,并且时时督促鞭策子侄的读书课业和为人处事,要求他们必须时时读书写字,不管身在何处,不管多忙,曾国藩对子侄的督促从未松懈,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能不进步吗?
三、读书有法
教会子弟如何读书,是曾国藩家书的主要内容,也是其后代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细读其家书,我们会看到曾国藩对读书有一套独到的见解:一是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理;二是读书要专恒;三是读书要因材施教。曾家后辈的优秀证明,曾国藩教育子侄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值得天下父母借鉴。
曾国藩平天下的同时,关心家庭百事,关注兄弟子侄成长,身正为范,不懈督促,指导有法,让我们后世的家庭教育得到了非常有益的启示。
(工作单位:如东县河口镇社区教育中心)
认识乡村
从阅读《乡土中国》开始
——《乡土中国》读后感
□ 孙同林
《乡土中国》是一部关于乡村研究的论文集,全书由14篇章节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书中,作者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风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方面。
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它展现了对当时中国社会理解的新视角,即一种来自对基层乡土社会的观察,而不是以庙堂之上居高临下的俯瞰视角对其深度理解。《乡土中国》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乡土性,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发:首先,我们了解了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其次,为我们进行相关研究提供范本;最后,启发了年轻人在进行社会研究时,要学习作者这种敢于开拓新领域的勇气。
《乡土中国》这本书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必须对其有所发展。70多年前的中国,城市人口比例很小,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也不高,整个中国基本都是农村,是典型的“乡土中国”。而今天的中国,整体上是一个现代化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阅读《乡土中国》,能更好地理解传统和现代的关系,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从哪里来,能更理性地思考中国乡村的未来,乃至形成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的志向。
读懂《乡土中国》,可以明白作者写下“乡土中国”文字的硬核所在;同样,我们要理解中国的乡村未来,也需要真切地理解《乡土中国》这本书所带给我们的启示,以此解决种种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寻到希望的出口。
(工作单位:如东县袁庄镇文联)
旷世奇才是苏子
——读《苏东坡传》有感
□ 周华
近来,居家无事,静心阅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虽然先前对东坡先生多少知道一些,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我发现我对东坡先生知之甚少。
我认为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最多才、全才和高才的文人,没有之一。
东坡首先是文学家。他的《赤壁赋》和《记承天寺夜游》堪称苏氏散文精妙之作。两赋只用数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的渺小道出,同时把人在红尘生活里可享受的大自然丰厚的赐与表明。
东坡其次是杰出的诗人。中国最美的水首推西湖,写西湖的诗数不胜数,在“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面前都黯然失色。中国最有诗意的山,庐山算其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仅哲理丰富,禅意浓厚,情趣也盎然。就凭这两首七绝,东坡足以荣登宋诗之巅。
东坡再次是伟大的词家。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当之无愧地被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神来之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往今来谁不叹服高妙?即使是悼亡之作,也写得荡气回肠,“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东坡同时是出色的书法家。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黄州寒食诗帖》是东坡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东坡又是著名的美食家。直至今日“东坡肉”仍然受到食客们的喜爱。此外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饼、东坡羹等也是东坡发明的。
东坡还是政治家、工程师、酿酒师、佛教徒、瑜伽功练习者、道教炼丹家……
写苏东坡的文字不少,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不仅全面,而且真实生动。苏东坡文章虽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的造诣均在宋代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
东坡先生是中国文人的集大成者,中国文人形象的最高代表非他莫属。
(工作单位:如东县洋口镇古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