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重典雅范瑞娟
□ 越 明
提起范瑞娟,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梁山伯。的确,范瑞娟在舞台上和银幕上塑造的梁山伯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表演稳健大方,质朴无华,具有男性气质的阳刚之美,擅演正直、敦厚、英武一类人物。唱腔在继承男班[正调]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名家的唱腔音调和润腔处理,形成音调宽厚响亮、咬字坚实稳重、行腔迂回流畅的特点,被称为“范派”。
1335年,11岁的范瑞娟到“友凤舞台”学戏,师傅最初让她学花旦,后发现她嗓音响亮,分行当不久便让她改演小生。1938年,范瑞娟参加姚水娟所在越升剧团到上海演出。这个剧团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到上海的第一个越剧团。到上海后,范瑞娟很努力,一面暗自学习竺素娥、马樟花等著名越剧小生的表演和剧目,一面努力学习京剧的唱腔,特别是马连良、高庆奎、余叔岩的唱腔。这对于范派风格有着很大的影响。
范瑞娟真正有意识地研究唱腔,是从1944年开始,这年秋天,她开始与袁雪芬合作,成立雪声剧团,开始新越剧改革,在一系列新剧目中,为发展越剧小生唱腔进行了探索。1945年1月,在演出《梁祝哀史》“山伯临终”一场中,她和琴师周宝才一起首创了“弘下腔”。1946年5月,《祥林嫂》中她扮演牛少爷。1947年袁雪芬因病暂离舞台,她邀傅全香联袂,将剧团改名为东山越艺社。同年,以越剧十姐妹之一参加了《山河恋》义演。1948年,由袁雪芬主演的《祥林嫂》搬上银幕,她在剧中一人饰演牛少爷和祥林两角。从1944年到新中国成立,范派得到了观众的承认并越来越受欢迎。
范派在越剧小生流派中,是男性化最强的一个流派。范瑞娟在与袁雪芬合作后,感到两人一道唱,唱得差不多,区别是不大,甚至自己唱得更脆些,于是她决定想办法在唱腔上、唱法上避免与旦角相同,不要被女腔同化。她特别注意咬字发音,咬得正,咬得硬,并注意润腔棱角分明。比如,范瑞娟“楼台会”——
那一日钱塘道上送你归,
你说家有小九妹。
长亭上面做的媒,
愚兄是特地登门求亲来。
短短四句话,在咬字方面体现了典型的范派风格,这段虽用尺调中板,表现梁山伯会见祝英台时的喜悦之情。她唱得字字实在,音准、声稳、旋律济,并且力度收放自如。“送你归”“做的媒”等处,声腔刚劲有力,“归”“媒”拖得很长,最后的“来”字,出口时稍有顿挫,接着在拖腔中力度由弱渐强,使人听起来有稳重、浑厚的感觉。这种风格与女腔的区别非常明显,我们在欣赏时,可以发现这与其他流派的小生有不同的韵味。
范派唱腔旋律性很强,节奏平稳而有起伏,速度较其他流派略慢,小腔多,长腔多,尤其是拖腔部分更是变化多端,引人入胜,有余音绕梁之感,听起来回味无穷。一起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回十八”唱段:
祝家庄上访英台,
一边走一边喜,
同窗竟会成连理。
一边走一边想,
我与她同桌共读情谊长。
一边走一边呆,
我不辨男女三长载。
一边走啊一边忖,
想起了十八里相送她到长亭。
眼前就是旧时景,
回忆往事喜又惊。
她曾经梅花透露春消息,
我竟自泥塑木雕不知音。
记得出了城,过了关,
她曾经比喻樵夫为妻把柴担。
过一山又一山,
她说是家有牡丹等我攀。
下了山过了塘,
她说是水里鸳鸯两成双。
过了塘啊见条河,
英台说山伯真是呆头鹅啊。
她说是独木桥上织女会牛郎,
她说是庄上黄犬咬红妆啊。
想起了井边照影分男女,
想起了观音面前好拜堂。
一桩桩比喻我猜不透,
英台说对牛弹琴,
这牛就是我梁兄长。
在长亭亲口许九妹,
想不到九妹就是祝英台。
袖中取出玉扇坠,
欢欢喜喜藏起来,
英台叫我花轿早去抬,
那英台叫我梁兄早相会。
叫四九急忙赶路程,
恨不得插翅飞到她妆台。
这是一场梁山伯唱做并重的戏。师母告诉她英台就是九妹,英台还给他留下许婚的玉扇坠,山伯兴奋不已,未等天亮,就循着送英台回家的原路赶向祝英台家。在这段唱腔中。第一句是“小导板”,在唱完“祝家庄上”上场亮相后,深情唱出“访英台”,这个“台”字,先重后轻,表现出了梁山伯难以抑制的喜悦之赙,接着八句用慢中板,唱得外松内紧,把山伯喜、想、呆、忖的不同情绪描绘出来。“眼前就是旧时景……”是整段中最慢的唱腔,唱得深情储蓄,将梁山伯丰富的感情唱出来了,并由此引出了“十八相送”中的场景。“她曾经梅花透露春消息,我竟是泥塑木雕不知音”里的“她”轻声,温柔而亲切,充满对英台的爱慕;“我”则用的重音,显出梁山伯的自责,等等。我们将在后面的经典片断欣赏时,再详细分析和欣赏。这段唱腔中,范瑞娟在演唱中较好地控制了音乐节奏,有快有慢,有急有缓,较好地利用了音乐节奏与戏剧节奏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这也是范派的最大特点。
范派唱腔的结构严谨,层次清楚,长短句节奏变化分明。比如在《宝莲灯》“夜宿”中,由范瑞娟扮演的刘彦昌的一段唱:
山坳里夕阳西下,
万峰间新月将挂。
飞鸟回巢樵夫打柴归家,
我读书人啊何处可歇脚?
见红墙一角在半山崖,
却原来白云深处有人家。
权作个游方僧人过路客,
与和尚去共榻夜话。
这段唱唱腔舒展而流畅,到底是有着文人雅致的书生,即使路途颠簸,也要将黄错的景致描绘得如诗如画,天色晚,前面只有一寺庙,这时候,完全启动了功名利禄,权做个游箬方客,与老僧人“煮茶夜话”,一幅超然脱俗的感觉,这段唱颇有特色,成为越剧的保留剧目。
范瑞娟关于吸收各种艺术形式的营养,使范派唱腔具有多种色彩和表现勇。在《李娃传》中,她演郑元和落难行乞,唱了一段“打上一个莲花落”,在唱腔中糅进了说唱音乐“莲花落”的曲调来刻画人物强装自得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受到观众的欢迎。
卑田院的下司,
刘九儿宗枝。
落难人当日拜为师,
传与我这“莲花落”的稿儿。
抢柱杖走尽了烟花市,
挥笔写就了龙蛇字,
把摇槌唱一个“鹧鸪词”,
这个不是贫虽贫的风流浪子,
莲花莲个莲花落唷嗬……
2017年2月17日,范瑞娟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93岁。越剧舞台上最知名的“梁山伯”化蝶而去。作为越剧代表人物之一,她给我们留下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孔雀东南飞》等传世佳作,她的学生和传人有陈琦、江瑶、邵文娟、史济华、韩婷婷、章瑞虹、方雪雯、吴凤花、张志明、张伟忠、韩林根、孟科娟、陈昕其、陈雪萍、徐铭等,其中以章瑞虹、方雪雯、吴凤花、徐铭最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