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4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人物
2023年04月24日

让渔民号子飘荡在南黄海边

□ 陈日铭

阅读量:1655 本文字数:3129

 

在丰利这一带,流传着人们喜闻乐见的渔民号子。为了对渔民号子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走访了丰利(环港)渔民号子传承人之一的桑乃茂。

通过电话约定,我们于在春暖花开的一天上午来到桑乃茂家。已是耄耋老人的桑乃茂精神饱满,在门口热情地迎接我们。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朝东玻璃门上写着:“参加文体活动,提高全民素质”的对联。门前有两个花圃,修剪得别有特色。朝南门前有一个舞台,后面“环渔文化活动中心”几个大字醒人眼目。走进小楼内,他向我们介绍了两室四壁挂了许多图片,这些图片分为热爱祖国、关心教育、振兴文艺、注重辅导、老有所乐、美化家园、海鲜风筝等若干专题。让我们目不暇接的是玻璃柜台里陈列着许多荣誉证书和关于渔民号子的活动照片以及许多纪念品。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文化之家、文明之家的浓厚氛围。

我们很快切入渔民号子的主题,桑老说:“我的祖父是老渔民,父亲也是渔民,我是第三代渔民,中年时期当上了人民教师。我7、8岁时为生活所迫,跟着爷爷、父亲上海船,开始接触大海。大海上无风三尺浪,祖父怕我掉入大海,就用绳索把我困在桅杆上。我欣赏着大海风光,目睹祖父、父亲和船员们一边打渔劳动,一边打号子。打号子时,一人领号,其余的人跟着和。起锚就打起锚号子,拉篷(又称牵篷)就打拉篷号子,量水(测量水的深度)就打量水号子等等。号声响起,声震海空,那场面着实让人兴奋不已。在各种美妙的号声中,船员们轻松地完成一项又一项劳动。”

我们迫不及待地想欣赏一段渔民号子,当我们向桑老提出要求,他欣然答应:“就打拉篷号子吧。”他摆动一下身体,活动了一下手臂,便高声打起了拉篷号子:“哎……嗨……要……要来,哈……哈……咉;吭里个要哎,嗨……呀……来……号,哎……呀啰来……号哎……,哎……唻……,佚……哎的来呀……,嗨……呀……来……号,嗨呀的个来号来……,哎……嗨……呀嗨里个要来……吭……吭……映……映……”号声、掌声让整个屋子沸腾起来,我们似乎看到了海船上拉篷时热火朝天的场面。

在谈到渔民号子的起源时,桑乃茂介绍:“早在唐朝至明清时期,小洋口、环港沿海广大渔民在与大海的搏斗中,在繁重的体力劳动时,就产生了较为系统的与渔业生产的号子。新中国诞生后,海上一些大规模建设或者渔民从事重力劳动时,仍需要用号子来协调众人力量。渔民们根据实际需要和操作经验,创作了一系列用于不同生产、不同环境中的劳动号子,如起锚号子、绞盘号子、拉篷号子、出舱号子、量水号子(又称点水号子、测水号子)等。打起豪迈的渔民号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笨重的渔船‘走’上海滩,在渔民号子营造的群体共鸣氛围中,大家感到的是一种力量成就的劳动喜悦。作为渔民号子这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无论是在做‘海口’,还是打渔归来的演绎,它都能让人们深深感受到渔民生活的无穷魅力。”

桑乃茂接着说:“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劳动规模的扩大,渔民号子也随之变化和发展,由开始的简单音节、无调式的号子。逐步演变为有调式、有唱词多种类的渔民号子。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渔民号子达到一个发展的鼎盛时期。那个时代渔民号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形成了风格各异、旋律多变、喊唱交替的渔民号子风格。丰利(环港)渔民号子更具有这个风格。”

当我们问及渔民号子使用情形,桑乃茂又给我们作了一番介绍:“春汛生产开始,渔船出海,渔民点篙拔篷,这是一项非常费力的劳动,人拉住篷索,重心要往下蹲,这时牵篷号子声起。一人领,众人和,场面十分壮观。船在航行中,船老大要掌握船的位置,就有‘齐头’专门负责测水,他用事先准备号的竹竿或水砣,定时放入水中测量海水的深度,量水时便唱响量水号子。这种点水号子节奏较慢,较为自由,声音要响亮,唱给船里老大听,老大则从点水号子中知道船到了什么洋面。这种俗语渔民号子只有真正的渔民才能听懂。”

“如果在渔场作业需要打什么样的号子?”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桑乃茂回答:“到渔场作业,把网放下海或到时起网,船上有盘车,众人边绞车边拉网边和号,这种号子叫绞盘号子。

桑乃茂继续说:“一人领众人和的号子,一般都比较雄壮、有力,尤其是冬季渔民到海里去下桩打根时,天气寒冷,海水冰凉,又要超在涨潮之前把桩根打好。渔民们便喝足了酒,冒着刺骨的寒风,呼喊着打桩号子:(领)噢来!(合)哎里衣来(领)噢衣啰!(合)喔响啰!(领)哼来上勒(合)哼哼左来!(领)呀嗨扎来!(合)嗳衣勒,噢衣嘞,噢衣嘞!(领)嗳衣勒,噢衣嘞,噢衣勒!(合)哼哼早来呀……把长长的木桩和茅草打到海底淤泥里去。这种号子尤其在静静的夜晚,声震海浪,10里外的渔村都能听得见。”

当我们问到渔民号子有什么音乐特征时,桑乃茂这样说:“渔民号子的音乐有3大特征。首先,网号旋律多为级进,和句间有八度大跳,一般为上下结构。上下起落在五度之内,除‘拉网号’快速进行。‘捞鱼号’旋律进行多为五度起伏,领和以上半句、下半句连接。旋律素材单一,多为重复或变化重复。其次,节奏一般比较规整,慢速网号中有时出现长节奏音型。快速‘捞鱼号’、‘上网小号’节奏鲜明,力度突出。再次,根据捕鱼劳动的先后顺序,形成相对的固定套式。”

桑乃茂告诉我们:“环港一带的渔民号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反映的是一种生活、生产情结。在生产、生活中,逐步积累、创作出来的一种口号文字,它不仅富有浓郁的海洋气息和渔乡风情,而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知识,尤为重要的是部分丰利(环港)渔民号子是渔民专为传授知识而创作的。这些具有艺术价值的渔歌,紧扣海这一主题,通过艺术手法,口授传承,把海洋航行、海洋生活、海洋气象,以及船网工具、鱼类习性、船员职责等知识,以歌谣形式一代代的传承。”

问及他在丰利(环港)渔民号子传承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时,桑乃茂非常谦虚地说:“我虽然后来当上了人民教师,却一直爱着渔民号子,并且和其他几位传承人一起,积极宣传和传承渔民号子。丰利(环港)渔民号子被评为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屏小学被作为渔民号子的传承基地。为了打造好这块传承基地,我放弃休息时间,数十次从20里路外的环渔村,来到石屏小学,热心地教学生们学习渔民号子,排练文艺节目,有时还把学生带到我家的‘环境舞台’来辅导。这台节目在汇报演出时,再现了渔民的海上操作、生产的情景,给全校师生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汇报那天,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镇文化站、关工委均有领导前来观看,得到了他们的好评。”

桑乃茂还告诉我们:“渔民号子越传越远,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杨二车娜姆也赶来采访。环港渔民号子是丰利的地方文化、传统文化、特色文化,我们有传承的责任,今后学校需要让学生学习渔民号子,我一定前往辅导,让渔民号子在青少年中传承下来。”

在谈到丰利渔民号子的未来时,桑乃茂说:“进入上世纪70至80年代,大马力渔船取代了简陋的木帆船,先进的机械化作业替代了原始的集体人工捕捞生产,海上作业的人们已经不再需要用渔民号子来协调操作和生产。因此,渔民号子的作用越来越弱。环渔村现有从事渔业生产的900多人,仅有近100人会打渔民号子,但这些人大多年事已高。一部分有经验的‘海口’渐渐故去,因而这门传统的民间艺术之花正在渐渐枯萎,其传承与发扬迫在眉睫。”

采访现场的丰利镇文化站徐维民站长的一番话,让我们看到了丰利(环港)渔民号子生命力的希望之光。他说:“丰利镇加大对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利(环港)渔民号子》的保护经费投入,设有专项经费,有力地保障着《丰利(环港)渔民号子》项目的调查、保护、研究、创新与开发,建立有《丰利(环港)渔民号子》非遗保护领导组。近年来,环港渔民号子作为如东一个特有的文化元素,无论是广场演出还是参与各类赛事,均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晚霞升起,我们在返程途中,桑老打的渔民号子一直在我们耳边回响。

 

与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合影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