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12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书香如东
2023年12月01日

道的“过程说”的分析及应用?

□ 俞明三

阅读量:2076 本文字数:3320

根据老子留下的《道德经》,我们曾经论证过老子“道”的“过程说”(见俞明三著《和谐哲源新说》),论证证明“过程说”要比“物质说”、“精神说”、“规律说”及“混合说”更接近老子“道”的本意。

但就“过程”而言,却可分析出几个不同种类,简单地说有:

平直变化过程、弯曲变化过程、圆周振荡式过程及螺旋振荡式过程,等等。

那么,老子“道”指的“过程”,是属于那一类呢?

 

一、老子“道”所指“过程”的分析

 

我们还是从老子留下的《道德经》这个唯一可以确信的、可以证明的论述中去追问。

《道德经》中直接阐述“道”概念的第14章说,道“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这是说,道的上面不显得光明,下面也不阴暗,无头无绪,绵延不绝却又无形无象。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老子这样阐述的“道”,我们从其生动形象的阐述可知,“道”不仅指的是过程,而且是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过程,应该指的是“道”具有无始无终、无限长的过程特征。

但老子《道德经》25章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译成现代文,就是:“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它出现在天地万物之前。它无声无形,独自以永恒的形式存在,周期运动而不停息。可以以之为天地的出处。”

这里的“周期运动而不停息。”是强调了过程的周期振荡性,说明“道”虽然指的是“过程”,但不是简单的平直变化过程,而是周期振荡着的起码是圆周运动式的过程。

《道德经》第40章又说“反者道之动”,这也是强调了“道”周期振荡的重要性质,即“道”的“动”不是一般的直线单向的动,而是向相反的方向动。这只能是再次肯定是圆周运动过程的特征。因为是圆圈式趋势,才是时刻在向相反的终极方向运动着,因而“反者是道的动”。只要动,就必然是在向相反的终极方向进行着。

但在《道德经》第42章却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说,道可派生出“一、二、三、万物”,因而也强调了“道”的发展性。这告诉我们,“道”指的“过程”既不是简单的平直运动过程,又不是“单个圆周运动的重复”过程,而是能产生多种运动形式,具有“螺旋延展性”一样的过程,这就形象地指出了“道”是如同弹簧一样的“螺旋振荡过程”。

细看老子《道德经》81章的阐述,都是围绕着“螺旋式振荡过程”的“道”的性质而展开。可以说,《道德经》阐说的“动态示弱”思想贯穿通篇,这是在清楚地告诉我们,“示弱”就是安居在“螺旋振荡曲线”的底部,这正是振荡曲线中的底部稳定态,无论向前或向后,都必然是走向相反方向的不稳定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所说的“道”,不仅指的是过程,而且是具体地指出了“道”是“螺旋状振荡形式”的复杂过程。螺旋状的复杂过程较全面地概括了道的各种主要特征和应用。这既是进一步有力支持“道”的“过程说”,而且又能启发我们发散思维,对各种事物的变化过程进行更广范围的研究!

 

二 、“道”“螺旋式振荡过程”的数学化表达

 

老子用“道”的螺旋振荡过程原理,在《道德经》中以极其简略的语言阐述了“道”的基本概念及其特性的应用,《道德经》从古至今自然地指导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甚至传遍了全世界。今天我们揭示和分析老子“道”的“螺旋振荡过程”原理,目的应该是在当代环境下挖掘更多数学化的新应用。

伟大革命导师列宁也曾说:“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式的曲线”。使人惊叹的是,老子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的螺旋振荡性特征,竟然与现代革命导师的认识有如此惊人的对应之处!

我们研究的《函学》,其两本专著都曾获得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函学》专著从恩格斯关于“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论断出发,结合老子“道”的“过程说”,分析事物“螺旋式振荡”变化的过程指出,对于螺旋振荡过程中的每一圈来说,是一种“正弦曲线”式变化。它可对事物螺旋式变化过程的某一个循环节进行具体的研究。从而看到了每一事物的变化,都对应于一个螺旋节内“波峰、波谷、波腹”之间的变化。

事物都是由正反因素融和而成的第三点规定其根本特征(俞明三俞晓鹏著《三点论》),在正反因素的能量对比中不停地进行着螺旋式振荡变化过程,变化出现“兴衰存亡”的“关节点”。这些关节点,显示出正反因素对比形成的“能基、能殊、能梯、能近、能洽”这样的五态“螺旋节”状态。

当事物处于“能基态”时,是混沌发生状态。

当事物处于“能殊态”时,是趋于强烈的变化状态,即发展状态。

当事物处于“能梯态”时,正反因素能量分层次梯状分布,是旺盛稳定时期,即鼎盛阶段。

当事物处于“能近态”时,事物正反因素能量相互接近,进入僵持阶段,即衰退状态。

当事物处于“能洽态”时,事物正反因素失去亲和力而相离,与环境中其他因素亲和结合起来,事物本身分崩离析而灭亡,于是新事物又在萌发之中。

 

三、《函学》揭示五态振荡过程的众多事实

 

从螺旋式振荡的五态演化过程我们发现,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包括宇宙本身都是由正反因素规定的一个个五态振荡环节的循环发展过程。

1 宇宙本身进化

科学研究证明,宇宙中非生物的演化程序是:

【弥漫系、对称系、周期系、平衡系、分散系】、【(场)、(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混和物)】

“宇宙大爆炸说”实质上是这种正弦曲线态螺旋节式变化的简化说法。

2 地球生物进化

任何生物都有生成、成长、成熟、衰退、死亡的规律。在这五个阶段中,推动生物变化的是关于生命力的正反因素的斗争消长。

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一个生命发展规律的通式来:

【生物产生、生物成长、生物鼎盛生物衰退生物死亡】

3 人类文明的进化

依据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事实可看出,具有“发生、发展、鼎盛、衰退、灭亡”这样五个延时长短不一定相同的阶段: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民主社会、大同社会】、【(蒙昧相洽态)(野蛮对立态)(专制梯形态)(民主争执态)(大同和谐态)】

人们常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简单特征,实质是振荡曲线式的五态递变的简化说法。

4 人类思维的进化

人类有史以来的事实记载, 不仅显现了宇宙、生物、人类文明发展的螺旋节现象而且还显现了人类思维发展的对应,如:

中国式的传统思维:

太极、阴 阳、八 卦、五行、万物

世界科学的老三论:

全息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模糊论

世界科学的新三论:

分形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论、混沌论

以上这些都显现了惊人相似的“振荡曲线式五态规律”:

【能基态、能殊态、能梯态、能近态、能洽态】

(上一节的能洽态)

(下一节的能基态)

抽象成振荡曲线形式就是:

【起始波峰、下降波腹、波谷、上升波腹、终结波峰】

于是我们可以总结出下面这张表:

 

 

四、《函学》“五态螺旋振荡过程”观展示的哲学新视角

 

用《函学》“五态变化观”对世界进行哲学分析,可得到一些新视角推论:

1 人类到了大同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不是终极社会,而只是一个螺旋节的结束阶段,标志着下一个螺旋节的开始。下一个螺旋节有相同的正弦曲线态规律,但却有高低层次的不同。

2 “宇宙大爆炸说”只反映了宇宙部分变化中的一个螺旋节,远远不是全部。这种大爆炸的生成和灭亡过程,在宇宙中各处时刻发生着,永不停息。

3 人类的思维绝不能凭空臆想,理应对应着自然、社会的变化事实。自然、社会的变化永远在螺旋式地无限进行着,以世界的终极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永远不会终结真理,永远是对无限世界的无限追求,永远只能在无限的追求中。说“哲学死了!”的认识,只是以“有限终极”面对“无限世界”的一种错觉!

4 始于老子的“螺旋振荡过程观”指出过:追究世界终极的哲学,决不能以两极中的任一极端为出发点(即所谓的“大一”与“小一”),世界无限的事实注定了各向同性两极的无限性。任何想以无限遥远的两极作为有限的出发点(本体论)来演绎世界的企图,是违背“直线无端点”原理的,是不现实的。只有以主体“当下”为中心,各向同性地由现象的察觉到本质的抽象;由粗疏的认识到慎密的思辩;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个别到一般的分析、抽象、思辩,才能得出越来越接近于世界真实的本质,才能越来越接近最一般规律的结论。这是哲学的真正要求和任务,也是“函学”新视角认识世界的新意义。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