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2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书香如东
2024年02月09日

勇立潮头唱大风

——读丁捷报告文学《望洋惊叹》有感

□ 刘白

阅读量:10739 本文字数:2652

作为当年曾经在现场参与洋口港开工仪式的人来讲,读《望洋惊叹》这本书,如同电影回放。洋口港开发建设,一直是如东人的一个最大的梦想。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如东人就启动了向海图强的耕耘序章。这四十年来,一届又一届如东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如东人民一起,以拓荒海子牛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坚韧到极点、坚毅到极点,终于爆发出港口开发建设的强大能量。2003年11月18日,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在如东举行了隆重的洋口港开发建设开工典礼,如东县委书记严长俊豪情满怀地号召全县人民“建设大海港,挺进大海洋”,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宣布南通从此由“江河时代进入江海时代”。随着江苏省副省长张桃林一声令下,洋口港开发建设正式开工,实现了港口开发划时代的突破。当时情景,历历在目,至今回想,仍然心潮澎湃。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命脉。读着丁捷的《望洋惊叹》中关于洋口港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人和事,我就知道,丁捷采写这些故事,是花了功夫的。因为我知道,这些事情,都是真实的事例。比如,书中描写的负责洋口港开发建设的灵魂人物单晓鸣的故事,我有的是亲眼所见,有的是亲耳所闻。因为,当年单晓鸣任如东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洋口港开发实际负责人的时候,我也是当年县委办公室秘书班子的成员之一。在当年举步维艰、一片困难甚至前途渺茫的情况下,我们目睹了单哓鸣副书记带领港口开发工作班子,是以怎样的决心去拼搏、以怎样的韧性去沟通、以怎样的耐心去说服、以怎样的胸怀去接纳。在洋口港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她是举足轻重的灵魂人物,更是我们心目中英雄般存在的好姐姐。以至于多少年后,她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坚定信心、甚至待人接物的风格,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们这一批人。单晓鸣还有个特点,即使自己承担着千钧压力,却对手下的同志宽厚有加。依稀记得那是2003年国庆节前,因为我们持续加班多天,她还特地打电话给我,让我通知秘书们,说同志们平时连续加班太辛苦了,让他们利用节日时间好好休息一下。其实我们都知道,那个国庆节,她自己却是一天也没有休息。

坚韧,是《望洋惊叹》带给我的启发。港口开发最初之难,难于上青天。事实上,当年开发建设的难度,比书中写的还要难上加难。勘察阶段是从零到有,规划阶段是从无起步,招商引资从纸上谈兵到几经波折,直到海域使用权证到手,才与开发商合作有达成的希望。书中所讲述的那个30平方公里的海域证,按照常规来讲,是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办成的事情,但是,单晓鸣带领着一班人,上南京、奔北京,连续转战,除夕还在北京奔波,耐心加恒心,终于感动了上苍,落下洋口港开发建设的一枚最重量级的棋子。难怪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在谈到洋口港开发的时候,作为如东人的他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欣然写下:“吾乡吾民,韧于性,明于心,敏于行。与洋结盟,问海图新,洋口成港,流沙涌金,千年不弃,成功成仁。”如东人,硬是靠啃骨头的精神和舍我其谁的开拓勇气,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把一个个太行山、王屋山搬走,趟出一条金光大道。有时我真的感触有加,那个海中孤独的岛屿,名字就蕴含着希望啊,叫做太阳岛,多少年后,当十万吨货轮进出港口的时候,当汽车行驶在洋口大道上直奔太阳岛的时候,我理解了太阳岛千年存在的意义。

情怀,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望洋惊叹》这本书,不仅仅描写了那么多激动人心的故事,更是从故事中挖掘出大海一样的情怀。事实上,洋口港开发建设,是最能够考量和锻造人的胸怀和眼界的。正如时任南通市委罗一民书记最喜欢引用的张謇先生的话:“办一县事,要有一省之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之眼光。”洋口港开发建设过程中,如东历任领导,都没有把洋口港仅仅当成自己家门口的港口,而江苏、南通的领导,更是把港口开发建设当成南通、当成江苏的大事情,南通市专门成立南通洋口港开发建设前线指挥部,由时任市委书记罗一民亲自挂帅,定期会商研究,积极向上争取。国家部委、江苏省也把洋口港开发建设当成江苏重要出海口、长三角重要增长极。书中写道,时任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曾说他有三个梦想,那就是“三个大”,“大桥梦——苏通长江大桥,大港梦——洋口大港,大学梦——南通大学”,这三个梦想,在他任期间都顺利推进。他甚至认为,洋口港开发建设的意义,远远超过某个具体项目,洋口大港的建成,必将撼动长江三角洲已有的经济格局。这样的眼光是多么书超前又多么睿智。当时的如东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洋口港开发建设的灵魂人物单晓鸣,多年以后升任南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不知道与当初洋口港带给她的眼光与格局有没有关系,我宁愿相信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因为,洋口港开发建设,赋予了她不一样的眼光、格局和情怀。

丁捷与如东是有缘的,对如东也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他写的报告文学,跳出了一般的路数,都是亲临一线、亲自采访、亲自执笔的,同时,又是以生动的故事来记述的。这样的作品,注定能够感染读者。作为洋口港开发功臣、第一推手、中国科学院王颖院士,对丁捷的写作给予肯定:“让我们共同合作,做好这份珍贵的记录”。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这样写道:“丁捷为我们贡献了一部厚重而劲激的力作,作品从洋口港的一点穿针,用历史兴衰与现实创造作引线,丹心妙手地编制出南黄海人的精神谱系。”这一点,我很有同感。洋口港启动四十年来特别是开发建设的二十年来,如东人用海子牛的韧劲,勇立潮头,坚忍不拔,以拼博的最强音唱出了时代的《大风歌》,谱写了一曲耕海图强的华丽乐章。 

我家住在黄海边不远,对黄海潮,对大滩涂,我有着特别的感情,对“辟我草莱”这句话有着独特的感触。当年如东围垦的精神激励着我,令我写下《大滩涂》这首歌词。

风走过,雨走过/苍茫的蒿草哟/向谁诉说寂寞/大滩涂,大滩涂/从来也设有想过/鱼苗秧苗能在这里落户/桃树梨树能在这里结果/啊 大滩涂,大滩涂/一幅开拓者的画/一首奉献者的歌//风走过/雨走过/垦荒的帐蓬哟/如今换成了新楼/大滩涂,大滩涂/忘不了帐蓬篝火/是他们放飞第一缕希望/是他们点燃第一把火/啊 大滩涂,大滩涂/一幅开拓者的画/一首奉献者的歌。

说实话,写这首歌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时有谁能够想到,大滩涂上能够建起深水大海港,那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所以,歌词中没有出现港口的词句。如今,洋口大滩涂,不仅是有了新楼,而且有了新岛、新港、新大道,更有举足轻重的大企业相继落户。这蒸蒸日上的园区景象,一再崔促着我,赶紧再写一篇关于洋口港的歌词。是啊,如东人,是拓荒的海子牛,更是时代的弄潮儿,在洋口港这片热土上,如东人持之以恒耕海图强,这里必将产生更多的奇迹,如东人,必将迎来更加幸福的明天。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