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5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国学
2024年05月15日

《八佾第三》第十六章

□ 刘含畅

阅读量:1235    本文字数:2367

今天我们学习《论语·八佾》篇第十六章,原文: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射,是射箭。皮,是皮革。科,作等级讲。孔子说:“射箭不以穿透皮靶为能,因为个人的力气大小强弱不同等级。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礼记·乐记》中记载:“武王克商,散军郊射,而贯革之射息。正谓此也。”说武王攻克殷商后,天下太平了,因此解除武装,不再用兵,停息了射穿皮革这种以武力取胜的射法,只主张郊外演习的射,也叫礼射。主要是通过射礼观人品行,注重养德。

李炳南老先生《论语讲要》中说,周朝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射是六艺之一,射有军事之射,有各种礼射。行射礼时,张布为射侯,犹今人所言之箭靶,当中以兽皮设鹄为目的,属于周礼的内容之一。不主张射穿其皮,但能射中目的即可,甚至稍偏,亦无不可。为什么呢?因为个人之力大小不同等也。夫子在此强调射礼所重之事在于能射中目标,而不在于要去射穿箭靶的皮革。

古时,男子都要学习射箭,而乡射讲究礼节仪态,以便从中观察人的德行,为国家选拔人才。周朝在武王伐纣之后,就停止尚力的武射了。而举行射礼,主要在观察参与者的品德。以“乡射礼”为例,凡行射礼,皆射三次。一个人有三次射箭的机会。第一次看射箭者是否和颜悦色,仪容体态是否合乎礼仪;第二次射箭“主皮”,看有没有射中目标,没射中目标也没有关系;第三次,更加重视容貌形体有没有合乎礼,以及动作有没有配合鼓声、合乎节奏。每个人的力气本来就不相同,如果崇尚力气比强斗狠,忽略了礼和乐,就不能保证射礼中选拔出来的人才具备守礼尚德的涵养。

而到春秋末年,朱熹《论语集注》上说,“周衰,礼废,列国兵争,复尚贯革。”霸道盛行,王道没落,礼崩乐坏。射礼也不例外,力主射穿其皮,尚力不尚德。这时候,夫子发出震聋发馈的声音:“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这一章,夫子首先告诉我们,做人最重要的是把准目标,然后看力量大小随分随力去做。就像孔老夫子告诉我们的:“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我们要把握住根本,礼真正的本质并不是外相的排场,而是由仁心产生的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对亡者,与其注重丧礼的祭文而变成繁文缛节,不如保持内心对亡者的真正哀悼。礼是人一切行为的准则,没有礼,人和禽兽没有差别。因此,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通过诚敬之心表现出来的行为。正像入室必须经过门一样,行礼必须心中有诚敬,就像射礼一样,古人在这个过程之中,在内心上长养德行。

其次,古人是尚德不尚力,今天我们却误入一种怪圈,就是一切都量化:看一个人有没有成就,看他的财富;看小孩子有没有发展前途,看他的考试成绩;为人处世、交朋友、做生意,乃至教育都是以利益为标准,道德放其次。只要有利可图,什么事都有人敢干,只要发财了,大家就羡慕、崇拜,很少去关注一个人的德行。而在孔子看来,尚力不如尚德,也不如躬耕。在《论语·宪问》篇中,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南宫适对孔子说:“羿擅长射箭,奡力大无穷可以把船掀翻,但是都未得善终。大禹后稷躬身耕种却得到了天下,为什么呢?”南宫适走了以后,孔子说:“这人真是君子啊!这人崇尚德行啊!”

后羿和奡都勇猛过人,却都没得善终。大禹劳心劳力治理洪水,后稷亲事稼穑,教民耕种之道,得到百姓的拥护。禹和后稷虽然不像后羿、奡那样本领高强,但是他们谨慎地修养自己的德行,宽待百姓,最后都得到了天下。孔子强调要以自己高尚的德行影响、感化周围的人,让人心悦诚服,而不是靠武力压服。孟子也说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在中国历史上,炎帝、黄帝、尧、舜、禹都凭借高尚的德行得到人们的尊重。其中最典型的是舜,《尚书·尧典》记载,舜的父亲与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弟弟多次想害死他,结果舜却以孝廉的德行感化他们。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依靠的不是武功,而是包容的德行。孔子所崇尚的正是这种春风化雨的德行。蕅益大师在对这一章的注解当中还特别讲到:“从来圣贤,只有为人、为学、为德而已,断断无有为治者。”自古以来圣贤追求三件事——为人、为学、为德,做好人,学而时习,不断地修德立身。明末儒学大师颜元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因此,一个国家或一个人,同样也应不称其力而称其德:不看它如何惩治腐败,而看它如何廉洁自身;不看它如何强大有力,而看它如何体恤弱小;不看它经济增长有多快,而看它能否“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我们在力和利的诱惑中迷失得太久,而这正是人类所遭受的诸多灾难和危机的根源所在。

因此,学习这一章,我们可以对照一下,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检查一下,任遇何境,我们自己内心最在意的是什么?学习经典,就是要我们在内心立志成圣成贤,下手处就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跟着一个有经验的师长学习圣贤教诲并时习之。怎么时习呢?第一个学了以后就要反躬内省,在平常生活中不断地反省自己。而不是用所学的经典来照别人,回家对父母、先生、太太、孩子,“你看你怎么能这么做?你看圣人是咋做的,你是咋做的?”当我们这样指点别人的时候,对方逆反心生起来,不但不跟着你一起学,反而很生气,“你不学还好好的,一学就来指责我了。”一定自己好好学,先别想着教人,也别要求别人,只要求自己,小人才求诸人。第二,实践的时候,不要怕失败。我们现在跟着师长学,就是拿他的方法来改我们的习气。如果自己真正有了经验和体会,慢慢能够推己及人,责备别人的心就可以减轻,这是很实在的实践过程。

总结这一章,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要点,不断地在仁德上淬炼自己、完善自己。修自己修什么?修的就是自己的诚敬,这是为人、为学、为德的真实功夫。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