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海洽会”系列报道之一
如东:向海图强 韵起东方
阅读量:386 本文字数:3455□ 全媒体记者 陆昊 朱海城
洋口港阳光岛第三座LNG专用码头——江苏国信如东LNG接收站码头工程正式开工;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项目——洋口港第三条陆岛连接通道黄海二桥工程顺利通过交工验收;土耳其乃至中东地区知名的聚酯材料生产企业科森集团,将在如东投资建设年产220万吨绿色聚酯新材料项目,并设立中国地区总部……今年以来,面朝大海的扶海大地上“硬核”喜讯不断,持续奏响向海发展的铿锵乐章。
东临上海,南接苏南,坐拥86公里海岸线和48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海洋资源禀赋得天独厚。近年来,如东大手笔开发建设洋口港,打造全国最大的海上能源岛,培育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集群,做深做活经略海洋大文章,不断将先天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胜势。
向海图强,韵起东方。这里,是海韵如东。
经略海洋,开发开放“气韵”生
洋口港,联通世界,开放而繁忙。
11月12日,今年第69条LNG船舶巴哈马籍“福冈”轮,装载6.8万吨LNG靠泊阳光岛。在这里,平均每四天半就有一艘LNG运输船靠泊。从2011年5月接卸首艘LNG船至今,洋口港已累计接卸来自卡塔尔、澳大利亚、俄罗斯等26个国家和地区超6000万吨LNG。
镶嵌于南黄海之上的阳光岛,是从小沙洲扩建的一座3平方公里的人工岛。随着中石油江苏LNG接收站、国信、协鑫等重大项目接连落户,这里从无到有,建设成为国内最大海上LNG能源岛。目前,岛上规划布局4个LNG接收站,接卸规模达2000万吨,预计“十四五”末全部投运,成为国家级LNG接卸基地、仓储基地、销售基地和交易中心。
海“气”升腾。能源岛的建设,是如东坚持向海发展最鲜明的注脚。当前,江苏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南通明确“下一个万亿看海上”,如东则矢志不渝经略海洋。
从海洋到陆地,蓝色波涛赋予的港口优势,同时向更多临港产业递散。作为洋口港的“产业母港”,临港工业区充分释放港口枢纽平台作用和辐射带动功能,现已集聚产业项目超百个。嘉通能源、金红叶等百亿级项目,借助阳光岛上的液化品码头和通用码头采购、进口各类生产原料。今年以来,两个码头吞吐量已超300万吨,刷新同期最高纪录。
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如东手握一对如椽彩笔,一支着墨于“港”口,一支搦管于“风”中。
若从空中俯瞰如东沿海,定能从星罗棋布的座座风机间,看到一条蔚为壮观的绵延产业带。
全国首座海上升压站平台、全国首个单体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场、全国首个产业化应用的重力储能项目……2002年启动风电项目开发以来,如东一直走在风电产业试验示范最前沿,随着一个个示范性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如东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迈上快车道。
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风能资源优势,如东海上风电产业在数年间从零开始、由弱变强,建成国家火炬海上风电特色产业基地,吸引了一大批包括主机、风叶制造、塔筒、单桩设备在内的海上风电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闻“风”而至,现已集聚链上企业70余家。
目前,全县已经建成32座风电场,并网规模达562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占江苏全省四分之一。今年前三季度,如东风电上网电量103.91亿千瓦时,超出全县同期全社会用电总量。
临海阔而期高远,经风浪而勤奋争。如东经略海洋,也受教于海洋。从沙洲浅滩到产业大港,从陆上风机到“海上森林”,从无到有间,始终贯注着耕波犁浪的蓬勃气韵。
立足“风”“气”产业,如东着力构建“风、光、气、氢”多能互补,集资源开发、装备制造、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绿色能源产业体系,全力推动打造“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力争到2030年建成全国最大的LNG枢纽基地,新能源装机突破1500万千瓦,新能源及配套产业销售突破1000亿元。
产业筑基,向新提质“骨韵”成
11月8日,由沪通两地媒体记者组成的“大潮澎湃向新同行”融媒体采风团,走进如东重点园区、企业,参观采访产业集群发展追“新”逐“质”的生动场景。在南通创亿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吐出的一张张量子点(QD)扩散板,让采风团感受到产业创新的旺盛活力。
量子点(QD)扩散板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材料的应用项目。作为如东新材料产业链上重点企业,创亿达的创新发展,与所在产业链的提质增长同频共振。今年前三季度,全县新材料链上企业完成应税销售472.19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应税销售的31.93%。
深耕海洋经济,聚力建设“全省向海发展先导区”,如东着力构建具有向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县域经济发展强筋健骨。
“链”上发力,添势赋能。
着眼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如东在南通最早建立产业链挂钩联系制度,自县级层面梳理9条重点产业链,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3大产业集群,新型植保、安全防护、LNG、食品4个特色产业,生命健康、半导体2个新兴产业培育,有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沿链聚合、集群发展”,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465家链上规上企业完成产值1317.94亿元,占全县规上企业的82.77%,同比增长6.75%;实现销售1237.98亿元,占全县规上企业的83.72%,同比增长7.09%。“3+4+2”现代产业链式发展的核心支撑效用充分显现。
围绕强链、补链、延链,如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的“头雁”效应,精心绘制产业链“图谱”。今年以来,国机巨电、燕京啤酒、长江三峡共享储能二期等一批体量大、质态优、带动性强的标志性项目相继落户,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以“智”聚能,向“新”发展。
金光如东生活用纸基地智能生产车间实现从供应商到浆厂、纸厂再到客户全流程数字化覆盖;联亿机电自主研发ERP和MES系统,全年总生产能力可达460亿只……数字化、智能化正快速赋能县域制造业升级蝶变。
企业层面,2022年,如东启动《“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已实现全县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全覆盖。同时建成1家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1家国家级智能示范工厂、7家省级智能示范工厂、28家省级智能示范车间、49家市级智能示范车间。
产业层面,如东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策应“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启动运行如东上海大零号湾离岸孵化器,全力推动国创中心绿色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洋口化工中试基地等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产学研合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形成资源要素“双向开放”、产业科技“双向融合”发展新模式。
“三生”融合,依海而兴“神韵”显
位于沿海经济开发区的江苏优嘉植物保护有限公司是如东新型植保产业链上的主力军。今年以来,依托双南变供区电力系统,公司绿电使用量累计超1亿千瓦时,折算成碳减排量超过8000万千克。
双南变是目前全省唯一汇集风电、光伏、储能、工业用户所有要素,且高压结构清晰的220千伏变电站,在风力、光伏能源大发时,可以保证供区内企业使用的全部为绿色能源。立足新能源资源优势,如东大力推进沿海经济开发区、洋口港经济开发区新型电力系统试点园区建设,推动园区产业清洁低碳转型升级。
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理念,如东在绿色低碳示范发展、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有先行基础的领域探索创新,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今年9月揭晓的2024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榜单上,如东位列第31名,比5年前晋升10位次。
“如东人烟之初,即为渔盐之始”,因海而生,傍海而立,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依海而兴。
银铃般悦耳的清亮叫声,藏在枝叶间若隐若现,打斗捕食身手敏捷……在近年如东东凌湿地生物多样性观测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震旦鸦雀惊艳现身。震旦鸦雀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仅生存在芦苇荡,是对湿地环境变化极为敏感挑剔的指示物种,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
震旦鸦雀、黑嘴鸥、斑头秋沙鸭……物种的回归和丰富是生态改善的“晴雨表”。通过大力整治修复沿海湿地和自然岸线,恢复滩涂原有植被,天然潮间带湿地为迁徙性水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大量鸟类应季前往。建立全省首个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修复示范基地,通过引导生态赔偿资金开展替代修复项目,为湿地生态修复注入新活力。目前,如东沿海观测到鸟类400多种。
随着海洋湿地生物多样性优势逐步凸显,不仅珍稀濒危鸟类频频出现,鱼类品种也不断增加,真正实现“渔鸥翔集”的目标。今年6月22日,洋口港阳光岛重件码头,180万单位的黑鲷、大黄鱼、菊黄东方鲀等苗种被陆续放流入海。自2009年以来,如东已连续举办十六届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如东海域的大黄鱼、黑鲷、半滑舌鳎等种群稳步恢复。2023年全县完成水产品总量33.7万吨,渔业总产值达到83.98亿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海湾,集中展现着如东这座海滨之城的独特神韵。蜿蜒31.83公里的洋口港—东凌段生态环境优越、岸线资源丰富,立足沿线资源优势和自然风光,如东大力推进渔旅联动发展,打造“海上迪斯科”、海疆红色文明等人文生态景点,建设可漫步、可穿行、有温度、有活力、有魅力的亲海空间。利用得天独厚的海洋温泉资源积极开展地热供暖制冷,建成全国首个零碳示范项目,形成地热高效梯级利用小洋口海洋经济模式,持续打造美丽海湾省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