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不足的人 大多有这几个表现
中医专家教您如何补回来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留意到有些人总是喜欢蹲着?有人说,这可能是身体“气血不足”的表现。
耗损气血的行为有哪些?第一,经常刷短视频。中医认为“久视伤血”,这里的血主要指肝血。眼睛依赖肝血滋养和肝气疏泄才能视物清晰,长时间看短视频,过度用眼会大量消耗肝血,再加上久坐不动,容易导致气血瘀滞。建议每天玩手机不超过两小时,多转动眼球、勤刮眼眶(双手握空拳,由内向外刮上下眼眶至酸胀)。第二,老躺着想事情。“思伤脾”,过度思虑会使脾的运化失常,久而久之脾气虚弱,气血化生不足,还会伤心神,引发心悸、健忘、失眠等症状。应追求内心清净,不拘泥于琐事,脑力劳动者可设置“私人时间”,进行正念训练、瑜伽等,培养豁达心态。 第三,泡脚出一身汗。睡前适当泡脚有益,但水温过高或时间过长导致大汗淋漓会伤身。身体过热使阳气升发、气血外张,大汗会加重津液耗损,使气血亏空。泡脚水温不宜超40℃,时间控制在20分钟内,至微微出汗即可,冬季尤其要避免出大汗。第四,边吃饭边追剧。吃饭时追剧会使注意力分散,食物未经充分咀嚼就进入胃里,加重胃肠运化负担。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吃饭时应专注,细嚼慢咽,感受食物美味。第五,一躺一整天。中医讲“久卧伤气、久坐伤肉”,长时间躺着或久坐不动会伤气血。应尽量避免休息日一躺不起,平时不久坐,连续静坐不超50分钟,起身活动接水等简单动作也有益。
气血不足的表现有哪些?气血不足的临床表现多样,“虚”可单独或合并出现。气虚表现为畏寒肢冷、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等,因阳气温煦及气血推动作用不足;血虚可见面色萎黄、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精神恍惚等,是器官缺乏濡养所致。主要的10个表现为:健忘心悸、视物昏花、脸色萎黄、皮肤粗糙无光泽、头发干枯无光泽、手足麻木、失眠多梦易醒、月经量少或延迟、头晕耳鸣、疲倦无力。
补气血的方法有哪些?第一,细嚼慢咽,充分咀嚼食物有助于吸收,减轻脾胃负担。一口饭建议咀嚼20次左右,早餐吃15至20分钟,中、晚餐不少于30分钟。第二,少食寒凉。长期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凉易伤脾阳,影响脾胃运化和气血生成。平时应喝温水,少吃寒凉、油腻、辛辣食物。第三,睡好子午觉。睡觉对养肝血重要,“子午觉”即子时(23:00至1:00)大睡、午时(11:00至13:00)小憩。冬季早睡晚起,夏季最晚23点前入睡,午睡20~30分钟滋养心神。第四,按摩公孙穴。公孙穴具健脾和胃、调冲任功效,是健脾第一大穴,与太白穴一起按揉,早晚各50次左右,至局部酸胀。第五,阳光浴头。阳光好时晒太阳,晒头部百会穴可促全身代谢、加快血液循环、提升脏腑活力。第六,暖水浴足。下肢寒凉者可在水中加艾草、花椒等泡脚,但饭后1小时进行为宜。第七,拍打小腿。坐立位,双脚着地,手握空拳扣打小腿骨头外侧足阳明胃经区域,用力至有酸痛感。第八,晨起梳头。“头为诸阳之会”,早晨梳头可促进血液循环、滋养头发、通达阳气、疏通气。每次梳50至100下,至头皮微微发热。
饮食可以调气血。气血不足与铁、蛋白质、叶酸和维生素B12等营养素缺乏有关。铁制造血红蛋白,缺铁致贫血引发气血不足,红肉、动物肝脏等含铁丰富;蛋白质是身体“建筑材料”,鸡蛋、牛奶、豆类等富含;叶酸和维生素B12帮助身体利用铁,绿叶蔬菜、坚果中较多。此外,红枣、桂圆、猪肝、乌鸡、当归等食物也有助于补气血,可通过饮食适当增加相关营养素摄入来改善气血不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