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公务员的执念
——评《长安的荔枝》
□ 周华
听说《长安的荔枝》很好读,听说而已,我没有读到。
海洲书坛举行“你读书,我买单”活动,十本推荐书,都是好书。虽然《平凡的世界》蜚声文坛已久,虽然《云边有个小卖部》口碑很好,虽然《芳华》圈粉无数,但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心仪已久的《长安的荔枝》。我的留言是“我喜欢吃荔枝,我也要读《长安的荔枝》。”
我手捧新书,如获至宝。216页的一部小说,体量不大,我本想一口气看完,但由于俗事缠身,我用了两个晚上才读完。速度不快,不是因为文字深奥,而是因为写得太好。
读完之后,我大呼过瘾,相伴而来的就是“相见恨晚”。一个朋友说,马伯庸的这本书确实很好,去年还有一本散文集《太白金星有点烦》更有意思。朋友是真正的阅读达人,他的眼光自然不错。
孤陋寡闻的我对“80后”作家马伯庸知之甚少。40出头的他已经是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大医》《显微镜下的大明》《两京十五日》等一部部作品畅销一时。
水果一族,荔枝是个尤物。它“一日而色变,两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储存、运输很不容易,山高路远地区尝到新鲜荔枝更是天大的难事和乐事。所以才有旷达无比的苏东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所以,才演绎了一段“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闹剧。而对于上林署监事李善德来说,他的下半生就因为荔枝开启了悲惨命运的历程。
李善德只是一个从九品下的小吏,按今天的说法,他可能是某个县级的普通公务员。他何德何能,皇上钦点的肥缺——荔枝使,竟会落到他头上?只因为他善良忠厚,他的名字让他“捡漏”了。
被称为“马亲王”的马伯庸很会讲故事。小说开篇“当那个消息传到上林署时,李善德正在外头看房”。原来我们的主人公省吃俭用18年,在京中还居无定所。他终于下定决心要用仅有的一点微薄积蓄,加上略显可怕的贷款,在京中求购一处可以安身之地。对于过了不惑之年的小吏来说,升官发财肯定无望,能把妻女养好就是天大的幸福。能拿下这所还算可以的房子是天大的好消息,可是快乐和自豪不过几秒钟,噩耗传来,李善德从此走上了漫漫不归路。
一切都因为那可人、醉人、怡人的荔枝,但我想说的,是书中几个人物。
精于数据的李善德没有什么大本事。从岭南到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转运荔枝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怎么办?为了家人的生计,为了自己的价值,也为了不负至交韩洄和杜甫的勉励与支持,他殚精竭虑,总算不辱使命。可谓皇天不负有心人。但最后他并没有因祸得福,也没有否极泰来,更没有飞黄腾达。反而举家被流放至蛮荒之地的岭南。但还算幸运,他没有因为荔枝而客死异乡,这已经是天大的造化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还不算大悲剧。
“诗圣”杜甫着墨不多,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没有他的刺激和点拨,李善德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若完不成,不仅他不能活命,妻女也跟着遭殃,很可能惨遭灭门。面对死局,杜子美的一个故事“成人之美”。“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的铿锵诗句,让李善德有了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可以说,没有杜子美的箴言,就没有李善德在岭南还能够一口气吃下30多枚荔枝的“潇洒”——其实是无奈、是痛苦、是对长安的思念和牵挂的煎熬。之所以用《长安的荔枝》,而不是《岭南的荔枝》,用意大概就在此。岭南虽好,终归不是家乡。
国色天香的阿僮姑娘是个峒人,种荔枝的她如鲜嫩的荔枝一样光彩照人。心地善良、单纯美丽的阿僮对“城人”李善德一往情深。最大最甜最好的荔枝都能毫无保留地给予他,还捧出最好的荔枝酒款待他。当李善德拿出一匹粉练时,天真的阿僮以为是给她的聘礼,不解风情的李善德竟然直说是“预支的酬劳”,阿僮虽然失落难过,但她还是一如既往地鼎力相助。李善德承诺,会带长安最好的“兰桂芳”酒给阿僮,满心欢喜的阿僮从此有了美好的期待。可是李善德食言了。阿僮只有气恼:“你骗我!”是啊,在心清如水的阿僮眼里,“城人”李善德只是跟“他们”是一样的俗人、粗人和坏人。
马伯庸善写历史,他乐于和善于从历史的细微处,通过对细节的精雕细琢,用巧妙的构思和对现实的人文关怀,加上渗透骨髓的幽默感来描画人事和叙写故事。他细腻的文笔直击人心。《长安的荔枝》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小说,当然也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小说。
《长安的荔枝》,如荔枝一样耐尝、耐品。